心理咨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虽然在个人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缺点,很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心理学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组织系统等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并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早在1958年,心理学界系统地提出了“积极”的概念,当时心理学家一开始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它,更不用说意识到“积极”在心理健康或心理研究方面的重要性了[1]。直到1997年,美国心理学会的新主席塞利格曼上台,“积极”这一概念逐渐得到心理学界的明确界定,其心理学意义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2]。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度会议上,泽利格曼先生作为主席指出了心理学发展的两个缺陷: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不足,对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的关注不足。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积极心理学”这个词。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强调了对精神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例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对消极的方面、障碍和病态心理学的探讨[3]。
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目前,积极心理学正在全世界进行研究并建立各种研究机构,表明积极心理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从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到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应用。积极心理学主张整个系统在对生活和思想的积极态度中发挥积极作用。与过去的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主要有三个含义。首先,比较了以心理问题为重点的消极心理学。第二,宣传人们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最后,强调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解释和获得积极意义的积极态度[4]。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分散,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2.1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过去幸福和满足的感受;二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包括快乐、认可和接受;三是积极情感感知,如希望、忠诚和乐观。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可促使免疫系统活性增加,提高免疫球蛋白分泌。积极情绪也有助于身体康复,乐观的艾滋病患者表现出较晚症状、更有效康复锻炼和更长寿命。
2.2积极人格特征
积极人格特征包括爱、乐观、能力、勇气、快乐、接受、创造力和智慧。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个人积极特征,通过发展自我意识和挖掘内在潜力来不断完善自己。赛里格曼提出了乐观和悲观的解释风格,乐观者视痛苦和失败为暂时和局限事件,将其归因于当下情境。悲观者则更倾向于自责,将失败解释为长期和普遍,可能导致低落情绪和抑郁。
2.3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组织系统旨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鼓励个人在集体层面展现责任感、助人精神、文明行为、耐心和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强调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以个人主观幸福感为目标,培养和发展人类积极力量与品质。通过这种方式,积极组织系统助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3 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在经历一段青春发育的时期,其生理特征为快速发育和身体变化、机能增强和性成熟、心理发育(主要是逻辑思维的快速发展、强烈的情感和感觉)[5]。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被称为知识或信息社会经济一代。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大学生面临多方面的心理问题。首先,在社会心理方面,他们的社会认知存在问题,对文化和社会价值接受程度低,缺乏对社会规范和国际化的信心,道德责任感削弱,民族意识、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高。这部分问题受到社会不良意识的影响。其次,学习心理问题也显著,大学生承受学业和课程压力,对学习目标、方法、时间管理、考试等方面感到困惑,导致学习适应不良,高期望的父母和师长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问题涉及人际交往困境。学业导向使他们缺少时间从事人际交往,导致自我中心、性格削弱、偏执、过渡性防御、沟通障碍等问题。网络交流方式的兴起加剧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缺失。情绪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丰富、频繁波动、情绪控制失衡,严重时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强迫和神经障碍等。
青春期的大学生还涉及恋爱心理问题。性冲动和性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冲突,而学业压力、保守的文化观念和性教育缺乏造成了性心理认知缺陷。恋爱心理问题表现为自我贬低、自恋、单恋和绝望等。最后,在就业方面,大学生在毕业前关注就业和发展问题。许多人缺乏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计划,对自身职业素质不清楚,对就业充满恐惧,导致就业心理困惑。
4 大学生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咨询中,传统心理学一直针对有问题的人,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个人健康,使心理研究与医学研究相似[6]。同样,心理咨询仅关注少数精神障碍患者被动、病理甚至自杀的心理状态,旨在解决有关问题,促进个人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心理咨询,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都是基于行为和精神分析等理论。虽然传统心理学通过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个人恢复和发展,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但它也暴露了传统心理咨询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存在的问题[7]。
4.1注重思想教育
大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高校心理咨询常与思政教育结合,咨询师在学生部门工作,心理咨询融入思政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咨询旨在提高心理水平,促进健康;思政教育提高思想水平、觉悟和认知。学生面临心理问题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解决以避免困惑。
4.2忽视心理品质
心理咨询忽视了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无论是通过说服教育,还是通过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但不是通过积极的心理学来引导和解决,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心理咨询应将积极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相结合,着重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的发展,唤醒学生内在的积极潜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3心理咨询理念单一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通常局限于识别和适应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简单的心理指导和纠正学生的认知行为以及提供心理安慰。这并不符合旨在人格全面发展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咨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个人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实现情感调节和消除心理症状。
4.4重治疗轻预防
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大多数都是被动的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没有关注影响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和潜在问题。心理咨询强调治疗和预防;重视少数人已经面临的问题,忽视大多数人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和咨询问题。在积极心理学下,这种认识和实践不再符合时代和个人发展的要求。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加剧了所有人的精神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为此,我们要关照每一个人,强调预防。关注个人解决问题,促进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4.5心理咨询模式单一
目前,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相对简单,主要是以个人咨询的形式。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使来访者质疑个人地位和隐私,而分享信息不是完整的、客观的、可靠的,咨询结果令人失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传统模式在群体咨询、网络咨询、热线咨询、朋辈咨询、自我诊治等咨询方法方面相对不足。
5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心理咨询的思考
在积极心理学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心理咨询的最佳作用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5.1执业观念
如今,积极心理学变得越来越流行,来访者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如自我意识、职业规划、能力发展、就业等,心理咨询必须针对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群体。因此,咨询师必须从简单的“心理医生”转变为“职业规划导师”、“情感专家”、“营养师”、“能力发展导师”等角色,从关注个别学生的局部到学生群体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咨询针对所有学生和学生的各个方面。
5.2工作方式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心理咨询遵循学生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或第三方(辅导员)推荐模式,该模式应相应改为即使是普通学生也必须尽其所能提供积极服务,采取全面后续行动。这将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范围,丰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扩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获得更积极的心理体验和职业感。心理咨询师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促进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5.3心理测验
心理测量是客观选择和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心理咨询师须放弃障碍筛查导向,采用幸福指数、自信指数、快乐指数、幽默风格、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其他积极的心理测试。通过积极导向的心理测试,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优点和缺点,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认同和内化人类积极特性,提高心理测量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参与性,并刺激学生积极心理体验,提高积极成长的动力。
5.4心理干预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学生应建立积极的咨询关系,使用积极咨询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培养积极的品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帮助、社会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个人心理干预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内在特征培养阳光心态、积极情感体验、坚强意志、和谐关系、心理能力发展等成长内驱力。根据群体成员的共同特点如贫困生、学生干部、毕业生,开展自强训练、领导力培训和事业心培养等。
5.5课程教学
在以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心理“病案”被更广泛地用于解释心理“疾病”应对策略以解决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课程,从人积极的方面到“顶天立地”的正气,使用积极的教育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发展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点是发展积极的认知方法、积极的情感经验、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际关系发展、积极的行为习惯等。教学方法应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了理论解释和分析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可以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培养高尚情操,建立和谐关系,增强心理免疫能力,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5.6课外活动
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与和谐的校园环境息息相关。在这方面,应广泛开展健康、积极的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给学校带来了活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调节情绪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另外,心理咨询师可以进行积极、有趣的活动如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剧表演、心理征文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6 总结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二是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体验。积极心理学总是给人积极的能量,并让人深入思考。在积极情绪时对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心理学家艾丽思已经证明,消除消极情绪并不意味着创造积极情绪。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情绪,才能真正克服消极情绪。因此,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心理咨询,是时代发展、社会需求或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锐琴,张显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心理援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
[2]葛爱荣,杨立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3]王大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咨询师的领导角色及其实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5).
[4]汪隽.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概况及发展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5]王文雅.高校人才培养中心理咨询的功能性价值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07).
[6]刘海骅,徐凯文,庄明科.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J].北京教育(高教),2014(03).
[7]陈媛媛,张斌,陈思宇.基于积极教育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