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大脑功能和结构改变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其核心症状表现为: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重复的刻板行为[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6700万ASD儿童,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3]。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病机尚未明确。ASD儿童不仅表现出语言发育迟缓,也存在精细动作的落后,影响了患儿的发育以及降低了生活质量,孤独症谱系障碍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带给患儿本身以及家庭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同时只有少数患儿可以完全回归社会[4],大多数ASD儿童需要终身支持性治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担。
根据既往研究的理论支持,笔者采用本体觉训练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精细运动功能障碍,并观察其有效性,为ASD儿童提高精细运动控制和生活自理能力探索新的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进行治疗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6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干预组,每组30名患儿。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
(1)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2017版)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5];
(2)患儿听觉、视觉功能均为正常;
(3)无肢体畸形及关节疾病;
(4)病例资料完全;
(5)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简称ICF-CY)理念下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训练,1次/日,5次/周,治疗周期为3个月。
(1)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治疗训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小肌肉的基础操作能力训练等,30min/次,1次/日,5次/周,治疗周期为3个月[6]。
(2)干预组在常规作业治疗训练基础上,增加本体觉训练,训练方法包括设计各种游戏刺激本体感受器。40min/次,1次/日,5次/周,治疗周期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心量表):儿心量表有5个能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分开测试,并计算评分。
(2)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该量表分为5个方面,包括视觉追踪、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应用四级评分法,得分范围在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精细运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一般临床资料 [ x̄±s ]
2.2 两组儿心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儿心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儿心量表评分均高于各组治疗前,且干预组儿心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儿心量表得分对比分析[(`x±s),分]
2.3 两组FMFM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FMFM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FMFM量表评分均高于各组治疗前,且干预组儿心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FMFM得分对比分析[(`x±s),分]
3 讨 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具有临床多样性、病原学异质性以及常伴发其他多种疾病的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这类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规则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差、刻板行为、兴趣狭窄、感知觉异常等问题,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学校适应、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存在困难[7,8]。目前,主要依赖药物来改善其焦虑、抑郁或多动等非核心症状,但针对孤独症的核心症状,目前依然没有有效的医疗手段或者干预策略适用于所有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儿童前期往往表现为全面发育落后,可表现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等方面。精细运动的发展也是儿童个体发育的核心能力之一,因为它涉及日常功能的多个方面,包括抓握和操纵物体、探索环境、早期语言和社会发展等关键技能[9,10]。相关文献指出ASD儿童中存在严重精细运动功能障碍可预测其早期语言结局较差,以及青春期和成年期日常生活技能下降。目前,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精细运动能力迟缓主要给予作业治疗,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是以康复对象为中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和/或适当的环境干预来改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促进活动和参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学科。
感觉统合疗法(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又称感觉统合,是个体处理和整合从身体与环境中所获得的感觉信息的能力,其中,感觉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等,研究显示,69%--90%ASD儿童伴有感官调适和反应异常等感觉调节障碍,其表现可分为三类,包括1、反应过弱;2、反应过敏;3、寻求感觉刺激,其中本体觉作为感觉信息的内在感觉之一,在感觉调节层面是唯一一个很少有感觉过敏现象的感觉,从而适用于所有ASD儿童,而且本体觉的输入有助于儿童建立身体空间概念、姿势控制、识别力度、速度及幅度等,同时也有助于平静情绪,调节儿童的觉醒度等[11,12]。
综上所述,精细运动控制依赖于视觉和本体感觉反馈机制相对完整,但是在孤独症儿童运动行为期间存在多种感觉模式整合障碍以及本体觉输入不足,由此可以提示我们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精细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加强视知觉以及增加本体觉辨别能力的发展来提高。
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常常存在认知水平落后,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与患儿的认知水平存在正相关性,但在试验过程中,未考虑到应用韦氏量表结果控制变量;在ASD个体精细运动过程中,未考虑分别控制视觉和本体觉两个变量来完善试验方案以及求证ASD儿童是否能在精细运动过程中,随外界干扰因素的介入,可以调整二者的权重。以期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Lord C,Bishop S L.Recent advances in autism research as reflected in DSM-5 criteria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nnu Rev Clin Psychol,2015,11:53-70.
[2] Lyall K,Croen L,Daniels J,et al.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nnu Rev Public Health,2017,38:81-102.
[3] Fountain C,Winter A.S,Bearman P.S.Six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characterize children with autism.Pediatrics,2012,129(5):e1112–e1120.
[4] LeBarton ES,Landa RJ.Infant motor skill predicts later expressive languag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iagnosi.Infant Behav Dev,2019,54:37–47.
[5] Jong MD,Punt M,Groot ED,et al.Minor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Dev Med Child Neurol,2011,53(7):641–646.
[6] Sacrey L-AR,Bennett JA,Zwaigenbaum L.Early infant develop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Child Neurol,2015,30(14):1921–1929.
[7] LeBarton ES,Iverson JM.Fine motor skill predicts expressive language in infant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Dev Sci,2013,16(6):815–827.
[8] basis of anomalous motor learn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Brain,2015,138(3):784–797.
[9]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儿童孤独症诊断与防治技术和标准研究项目专家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12):890-897.
[10] 李春丽,单玲,李洪华,赵伟燕,贾飞勇.不同年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症状与整体发育水平的相关性[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2,10(1):6-10.
[11] 张雅如,张婷,邵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自我发展的特征及对临床康复的启示[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11):1212-1215.
[12] 王子纯.自闭症小学生作业治疗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