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与自然关系更加紧张。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必定两败俱伤。正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 库”。① 因此,人类要“学会尊重生命,赞赏物种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学会与大自然息息相通”。②这一论断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伦理考量和深刻揭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③。系统的阐明了“生命共同体”理论,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中国方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摆脱现代生态困境,建设新型生态文明提供动力与实践路径。
一、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成的理论逻辑,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不仅有深厚的理论背景,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西方生态伦理思想,都为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
人类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在劳动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经验不断积累,逐渐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提倡在面对人与自然关系时首先要尊重自然。恩格斯提到:“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④由此可知,人类对自然界的每次索取,都要节制、适度,应该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在《手稿》第 75页, 他做出了这样的精辟论述: “ 自然界才对人来说是人与人间关系的纽带, 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 或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 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成为人。因此,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⑤在人的发展的意义上,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习近平生态伦理观从起源到发展,既融入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也融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伦理方面的智慧,也在批判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逐步走向完善。乔纳森.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中阐明人类以来自然而诞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依赖兼容;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也有相应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自然界是完整的生命共体。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对于现在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指整个自然界是合为一体,人的发展和自然密切相关,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的因素,不能只贪图个人利益,不顾环境。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道是万物之本,在老子看来,人是自然界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无限制的破坏自然,必将招致自然的“报复”。只有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和自然永续发展。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这种观点督促人们多行善事,对世间万物应该有善良之心。一切生命的价值都是平等的,不能为了一己私欲去伤害其他生命。佛教的这一观点,通过调整人们的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成的实践逻辑
(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原则,就是让我们认清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是协调共同发展的。“既要绿树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⑥是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进一步明确。拒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站在更长远的战略高度上,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国策不动摇,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换取经济的发展。时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人与自然共荣共存。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人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共生。
二、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伦理内涵
(一)尊重自然的伦理思维方式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自然是生命之母。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无休止的索取,要尊重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敬畏生命的价值原则
习近平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⑧每个生命都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是人类特有的,人类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必须尊重其他生命。因此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伦理内涵就需要人类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形式。敬畏生命是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伦理内涵,这就需要人类认识到所有的自然生命形式与人类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把所有的自然生命体放在与人类同等的位置。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着力于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与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2]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3]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重要讲话》(2021年4月22日)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第57页
[6]习近平.《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2013年9月7日),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 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