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的应用逐步广泛,在保障新生儿生命质量上具有重要作用。而新生儿护理中喂养方式极为重要,以往鼻饲喂养在为新生儿提供营养中具有一定作用,但临床实践表明,鼻饲喂养对于新生儿存在一定的弊端,并发症风险性较大,因此需要采取更优质性护理[1]。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对比新生儿护理中常规鼻饲喂养和重力喂养的具体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我院接受护理的79例新生儿,根据喂养方式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女21例,男18例,胎龄35~41(38.63±1.17)周,平均体重(1321±157)g;观察组女21例,男19例,胎龄35~40(38.17±1.19)周,平均体重(1334±146)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自愿参与,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喂养:通过对新生儿连接鼻饲胃管,并通过在外端采用针筒装置奶液,来实现新生儿胃部奶液的注入。
1.2.2观察组重力喂养:同样采取胃管的方式,连接胃管与注射器,将针栓拔出,在空心注射器中倒入适量奶液,将其悬挂并固定于暖箱上,空心注射器与新生儿口边垂直距离 (15 ~ 20 cm),利用重力作用,使奶液匀速缓慢地注入新生儿胃部,每次喂养0.5-2mL,间隔3h完成1次,观察新生儿喂养情况,之后根据新生儿耐受能力逐渐增加喂养奶量 ( 增加 2 ~ 5 mL),确保满足新生儿机体营养需求。
喂养方式具体的应用时间以新生儿恢复正常吮吸能力为止,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一定的奶嘴干预,刺激新生儿吮吸功能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喂养指标:主要包含胃管留置、达全胃肠营养、出生体质量恢复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呕吐、腹胀、胃潴留。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喂养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喂养指标更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喂养指标比较(x̄±s)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n,(%)]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及环境的改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度愈发提高,而婴儿早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相关数据表示2020年婴儿早产达到1340万,而WHO表示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主要原因为早产所引发的并发症,早产儿临床风险较高。相关研究者表示,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新生儿风险[2]。
新生儿护理通过对出生后的婴儿实行护理干预,可包含生命体征监测、喂养干预、环境改善等,其中喂养极为重要,正确的喂养方式能够促进新生儿对营养的吸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早产儿,自身吮吸能力较差,易发生营养不良、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影响健康成长,这对新生儿的危害性极大。而传统的鼻饲喂养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快、过多的注射,新生儿无法完全吸收,易发生呕吐、腹胀等并发症,引起临床的关注。重力喂养则主要利用重力原理,使奶液缓慢匀速地流入胃部,避免奶液过快的进入胃内引起并发症,且重力喂养的方式更符合新生儿生理特征,还能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改善喂养指标[3]。本次研究结果也明确表示观察组喂养指标各项均更优,而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而分析其原因,达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主要因重力喂养通过重力原理是乳液更加自然地流入胃体内部,能够更有效规避过快注入乳液而发生的胃潴留、反流情况,规避各类并发症,从而增加新生儿奶量的吸收,缩短达全胃肠营养时间,满足新生儿营养需求,更利于体质量的恢复,并且通过日常护理的吮吸能力刺激,更利于患儿吮吸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与常规鼻饲喂养相较,新生儿护理中重力喂养效果更优,可改善临床喂养指标,减少并发症,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张娜. 重力喂养联合舒适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状况、胃肠道发育及体格状况的影响 [J]. 临床研究, 2023, 31 (01): 161-164.
[2]闻晓春,刘永戌,陶怡等. 重力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 19 (16): 2416-2420.
[3]梁美安,聂娇,徐惠芳等. 重力喂养支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管饲喂养中的效果观察 [J]. 江西医药, 2021, 56 (04): 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