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讨

张静

辽宁省建昌县高级中学,125300

摘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审美鉴赏教学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美鉴赏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
DOI:10.12721/ccn.2022.1570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高中是中国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下有夯实基础之效,对上有持续发展之能。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长期受“高考”学业压力所累,身心俱疲。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多数教师常以“知识本位”思想为教学宗旨,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古诗词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古诗词鉴赏感悟,使得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成了被“高考”牢笼所桎梏的“笼中鸟”,失去了其应有的内涵与底蕴,成了充满功利的“工厂化”教学。这不仅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对当代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同样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阻碍。因此,对于现代高中教育来说,立足于新课改视域,加强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普遍不太理想,部分学生只是在字面上理解了所学古诗词的意思,而没有真正感受到诗词的意境,无法将诗词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学生自行阅读古诗词并掌握大意—向学生介绍古诗词创作背景和作者资料—帮助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古诗词—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理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实现“让学生记忆古诗词知识”的教学目标,但没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感受文本之美、体会诗词意境的机会。这种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灌输,要求学生记忆古诗词关键素材,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文化情感的开发。

三、审美鉴赏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可以把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

(一)有效运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古诗词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粹,具有很深的内涵与意境,如果仅仅是靠口头阐述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理解,很难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审美鉴赏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不仅需要从学生的听觉入手引导其理解,还需要从学生的视觉入手引导其感悟。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能调动多种感官的学习情境,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古诗词学习体验。以《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诗词当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等迷人、繁华景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主题为“诗词里的杭州”的连句活动,即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杭州的影像,让学生跟随播放内容,说出相关诗句:让学生在“苏堤春晓”中感受“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西湖十咏为李载章题·其一》);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表述中感受西湖之美;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感受杭州的处处生机。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都能得到有效激发,不但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效果,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以诵读感知教学深化学生审美感悟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在审美鉴赏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感知,从而在深化学生审美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将诵读与朗读画上等号,忽略了情感与人文追求在古诗词素材中的表达;而审美鉴赏教学用诵读去表现古诗词蕴含的情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古诗词的内涵。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全词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体会词人的愁苦心情,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感知,尤其是开端三句的一连串叠字,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揣摩。

(三)以小组合作教学强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高效学习方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审美鉴赏下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来引导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小组合作开展审美鉴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点将其分为3~5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围绕诗词中的景物、表达的情感以及各类意境进行讨论,并要求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陈述。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再加以点评。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素材发起教学指导工作。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一方面,教师要保障每个学生都开口表达,围绕魏晋文人的避世思想、陶渊明的高洁品质等话题展开讨论,确定审美鉴赏的主方向;当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互动的基本要求时,再要求学生将更为丰富的语文作品带入课堂,对比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不同作者的相似作品,在情感上体验作者的风骨。另一方面,在讨论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要求学生总结学习相关古诗词之后的感想,并将自己的鉴赏思路、鉴赏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以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悟人文情感

在古诗词中,作者依靠自身的人文思想与文化情感构建了一个世界,将花鸟、山水、民生等话题融入其中,营造出多姿多彩的意境。在针对古诗词展开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人文情感的独特表达,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开展教学活动。以《将进酒》的教学为例。李白的作品一直以浪漫绚丽为特点,这篇《将进酒》将华丽的文字与自己浪漫、不羁的精神结合起来,在诗词之中展现自己的万丈豪情。对此,教师要结合作品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李白斗酒诗百篇”是诗圣杜甫对李白的赞誉,而《将进酒》的开头也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慨,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表达,情感转折强烈却并不突兀。我们似乎看见了李白站在读者面前—人生苦短,莫负佳酿,且饮一杯。结尾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展现了作者洒脱、豪放的气质。鉴赏《将进酒》,必须把作品与作者的生平联系起来:游历山水,才华横溢,仗剑天下。李白是豪放的诗人,也是浪漫的侠客,这种豪放与浪漫在其作品中展露无遗。对于古诗词的鉴赏,不能停留于文字层次,而是要强调学生与古诗词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在点评作者的同时感悟古诗词中的浪漫情感,感受语句中作者表达出的情感变化。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但能够进一步深化语文学科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学科属性,同样还具有促进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文化教育的融合,从而在突出高中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同时,为高中生的成长发展构筑光明未来。因此,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及时摒弃急功近利的功利化教学思想,基于古诗词的内涵、底蕴去优化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环境 。

参考文献:

[1]张峰.基于审美鉴赏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2020,31(11):33-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