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孙鸿儒

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上甘岭镇友好第二中学,153032

摘要: 初中语文教师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举措,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与语文基础的夯实。古诗词会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本文立足于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实施的策略,以期能给初中语文创设高效教学课堂,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1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获得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获得情操的陶冶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是较为有利的。教师作为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指导者,应充分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含义,进而喜欢上古诗词,并将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获得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其日后成长提供必要助力。

一、重视经验积累,推敲诗词内容

“鉴赏”本意是指感受和理解艺术形象时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指的则是对诗词内容的推敲及其中深意的领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掌握诗词大意,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推敲诗词内容。

以《峨眉山月歌》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正确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先夯实基础,再推敲诗词内容。首先,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全文,并提出问题 :题目中的“峨眉山月”指代什么?为什么要描写这个意象?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峨眉山”是蜀中名山,猜测李白应是写蜀中月景。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答案,顺势介绍李白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李白是蜀人,当时,李白仗剑远游,离开蜀中,舟行至长江中下游,写下了这首诗。“峨眉山月”指的是故乡的月亮。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教师再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完成古诗词鉴赏。如“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你最喜欢哪个字?为什么?”学生阅读后议论纷纷,阐述对“影”“入”“流”等字的喜爱及原因。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要求结合教材中的注释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再进行思维点拨。基于此,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了诗句的含义,还可以认识到本诗是诗人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所作,诗中不仅蕴含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更流露出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喜悦。

二、明确诗词意象,提高鉴赏品味

古诗词本身是诗人抒发情感、排解心中愤懑的一种方式,创作中常会用到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借物寄情等手法,这也是学生认为古诗词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对此,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以意象为切入点,探析其中的意境,理解抽象古诗词的同时学习诗人的表达方式。

以《望岳》的教学为例。本诗是诗人杜甫在泰山游乐时所作,意境较为深远,在鉴赏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明确诗词意象。首先,教师应先要求学生阅读全诗,说一说诗中有哪些意象,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学生运用自身的人文素养展开分析和探究,认为“望”是本诗的核心,诗人选择了泰山这一意象,以“望”的角度,写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及宏伟的气势。在明确本诗的情感基调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结合诗中具体的意象分析所包含的深意。学生结合“荡胸生层云”“决雌入归鸟”“会当凌绝顶”等诗句,认识到诗人利用“云”“鸟”及自身所处位置,构建了“上——下”结构的意象图式。随后,当学生品鉴诗中意象后,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综合分析加强对本诗思想情感的把握。教师可以利用时间轴来展示杜甫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学生在观察后发现本诗是杜甫科举落第后游览泰山所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产生联想,想象诗句中可能另有深意。教师则顺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创作背景和意象,重新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各小组则要尝试代入诗人的角色,透过明确的意象展开分析,发现泰山之巅暗示着功成名就,而诗人所处的泰山脚下则暗示少壮时代事业的蓄势待发,一上一下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联系生活实际,把握诗词主题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搜集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诗人作品或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古诗词品鉴,在对比中直观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及诗人创作时的心境。由此,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降低理解难度,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

以《春望》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鉴赏本诗时,都了解杜甫是“诗圣”,但却很少了解其生活背景和诗词风格。因此为提高鉴赏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创作背景和学生的生活际遇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在学生自由阅读诗句后提出问题 :诗人望见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春天会变得如此荒凉?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学生要结合诗句展开研读,从“国破”“草木深”等词了解到诗人望见的是破败的城池,草木繁密且荒芜,无人治理,以茂盛的草木衬托了国都的荒凉景象。而从“烽火连三月”一句中了解到,作者望到的景象是由于战争带来的。随后,教师顺势为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并将李白与杜甫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二者虽然同为唐代诗人,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生活相对优裕,创作风格多是浪漫、豪爽、恣意,而杜甫则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饱经战乱,创作风格多为沉郁、悲凉。最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将诗人诗句中所呈现的内容与当前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对历史的了解,说一说战争为人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感悟到战争只会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懂得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总而言之,学习古诗词,对于初中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种措施,积极探索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以便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记忆,为其日后文学素养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