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以唐宋古典诗词为媒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许龙珠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363500

摘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宋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蕴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家国情感。通过这些诗词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助于传承文化遗产,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和国家的深厚感情。本文旨在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通过唐宋诗词教学,深化学生对忠孝、爱国以及勤劳奋斗等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
关键词: 唐宋古典诗词;家国情怀;忠孝伦理;怀乡爱国
DOI:10.12721/ccn.2022.15711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唐宋时期的古典诗词培养学生对家国的情感的策略。首先,它强调了唐宋诗词中丰富的家国情怀,包括忠孝伦理的弘扬、怀乡爱国情感的抒发,以及勤劳品德和奋斗精神的颂扬。其次,该文本建议通过解析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典故内涵、联结生活实践,并组织相关的吟诵、朗诵和创作活动,以深化学生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共鸣。

一、唐宋古典诗词蕴含丰富家国情怀

(一)弘扬忠孝伦理,彰显家国情谊

唐宋时期的诗词,尤其在弘扬忠孝伦理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诗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了对家庭和国家忠诚的理念,这些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例如,杜甫的诗歌多次表达了他对家族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尤其是在动荡的时期。忠孝,在他们的笔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例如,杜甫的《春望》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体现了他对家国的忧思。通过研究这些作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忠孝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相互联系。

(二) 抒发怀乡爱国情感, 体现家国一体

唐宋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抒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热爱。这种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对家国的眷恋。这些诗作中的家国情感,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显示了个体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绑定。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情怀与个人情感之间的交融,从而培养起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国家认同感。

(三) 颂扬勤劳品德, 锤炼奋斗精神

唐宋诗词中还广泛颂扬了勤劳和奋斗的精神。诗人们通过对农民耕作、工匠劳作的描绘,赞美了勤劳的民族品格,同时也通过对个人奋斗历程的叙述,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回顾赤壁之战,这首诗表现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逆境中的勇敢抗争。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强调了历史人物在逆境中所展现的非凡勇气和不屈精神。这些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前社会,这种勤劳和奋斗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律性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以唐宋古典诗词为媒介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解析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典故内涵

利用唐宋古典诗词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的工具首要步骤是深入解析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典故内涵。唐宋诗词丰富多样,涵盖了从个人情感到国家命运的各个方面。例如,通过研究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春望》,学生可以理解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以及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诗歌中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诗中的典故和象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对“白日依山尽”的描述,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也寓意着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增强文学素养,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从而培养自己对家国的深厚情感。

(二) 联结生活实践, 使之产生共鸣

将唐宋古典诗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结,能够有效地使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进而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验。当诗歌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时,诗中的情感和思想能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之间达到平衡。例如,在教授关于自然美景的诗作时,教师可以组织户外教学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山川的壮丽、江河的流淌、花草的绽放,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在自然景观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对山野宁静的描绘,就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学生眼前的实际景色。这种体验不仅让学生在自然美中寻找到诗歌的意境,也能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体现对家国大地的珍爱。另外,对于那些描绘历史事件或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的诗作,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社会的实例,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例如,通陆游的《示儿》中对个人遭遇与社会现实的反思,学生可以联系到当代的社会挑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等。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应用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评价,从而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三) 组织诗词吟诵、朗诵与创作体验活动

首先,通过举办诗词朗诵会或吟诵比赛,学生可以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声音和表演展现出来。这种互动性和表演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例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各种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诗句的情感,使诗词的内涵得到更加生动的诠释。其次,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来创作关于对家国、社会或自然的感受和看法的诗歌。这种创作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受融入诗歌中,从而达到情感与艺术的共鸣。此外,可以组织一些跨学科的诗词学习活动,如结合历史、美术课程,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和创作诗词。例如,结合历史课程中的某个时期或事件,学生可以创作与之相关的诗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或者,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尝试将诗词与绘画结合,用画笔表达诗句的意境,增强艺术表现力。

结语

通过解析诗词的内涵、将诗歌与生活实践相联结,以及组织各种诗词活动,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和文学方面受益,还能激发他们对家国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这种教育方式超越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它通过活生生的文化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与家国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