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中日茶道精神内涵

王韵茹

东北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要: 茶文化缘起于中国,后于盛唐朝时期由僧侣传至日本,经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日本茶道精神,其内涵与中国茶道有所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中国茶道以儒学思想为核心,主要内涵可概括为“清”、“敬”、“怡”、“真”四方面,而日本茶道是以“和敬清寂”为根本的一种简朴的哲学。本文主将不同文化下孕育出的茶道精神进行对比,以使茶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愈加明确。
关键词: 茶道;文化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中日茶道文化历史交流

茶的原产地为中国西南地区,其准确起源时间目前仍无准确定论,若以茶叶的发现视为茶的起源则可追溯到神农氏尝百草时期,但“茶”字最早出现则是在茶圣陆羽的《茶经》当中。《茶经》中明确写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印证了茶叶的饮用功能被人们发掘是在神农氏时期。《茶经》的撰写足以认证唐朝时期人们对茶的认知已十分丰富,茶叶的采摘,饮用方式,功效等都详细记载于《茶经》中。其功能被认知后便作为贡品广泛用于宫廷,后又逐渐渗透进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分别形成了贵族茶道,雅士茶道以及世俗茶道,此外还有禅宗茶道流行于世,这也是中日茶道的衔接之处。僧人在中日茶文化传播方面功不可没。唐中期,中国茶道文化与佛教同时达到鼎盛时期,大量日本僧人入唐求法,在寺庙中接触到了茶。僧人喜好喝茶的原因诸多。首先茶叶具有提神的功效,僧人坐禅时间十分久,难免会有困倦之时,此时饮上一杯茶即可驱逐睡魔,提神不寐。此外清淡苦涩的茶叶可以是僧人忘却红尘,抑制欲望,其功效无不利于僧人更加专心修行。因此饮茶与修禅在无形之中得以融合,茶成为了寺院饮品的不二之选。如今也广为人知的“茶禅一味”也出自于此。寺院中也以茶待友,用茶来迎接远道而来的日本僧人。僧人一边品茶一边修行,求法圆满后同佛理一起将茶籽,茶具等一同带回了日本。其中将茶道传入日本的最为著名的僧人是最澄和空海。最澄将茶籽种植于京都的比睿山,开创了日本第一座茶园,空海将泡茶工艺和饮茶方式代回日本,日本茶道从此时进入萌芽阶段。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前后两次入宋求法,学成后同最澄和空海一样将佛理与茶叶一同带回日本,在最澄和空海两位的基础上将茶文化广泛传播,并撰写了日本第一步茶书《吃茶养生记》。明清时期中国盛行泡茶道,这也无疑传到了日本,泡茶道的形式与抹茶道的礼仪相互结合形成了日本的煎茶道。尽管如此日本茶道的主流仍为从宋元点茶道发展而来的抹茶道。 

2. 中国茶道精神内涵

中国有句俗语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的茶道可谓是既俗又雅,在平日里饮茶是一项较为随性的活动,无论是哪个朝代都将饮茶归为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繁琐的仪式和浓重的宗教色彩。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人们开始探寻在饮茶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在文人雅士或僧人中饮茶则是一项雅事,文人以茶激发文思,僧人以茶修身助禅,茶的功能功效在各个群体中被无限放大,最终形成中国的茶道思想。中国佛教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僧人对茶道的完善和传播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而茶道恰好是兴于唐、盛于宋,由此可见唐朝是佛教和茶道连接的关键节点,唐朝的陆羽也是为茶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陆羽儿时被禅师收养,在寺院中习诵佛经,学习煮茶,对茶道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为了考察茶事出游各大种茶地区,钻研采茶煮茶方法及饮茶的功效等,最终著成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茶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茶道文化正式形成。茶以其清淡的本性和去睡疗病助于修禅的功能广受寺院僧侣的喜爱。寺院以外脱离宗教的影响,茶道则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儒家主张中庸,人爱,万物和谐,实际上这与佛教中抛除杂念,顺应自然是相通的。中国茶道内涵第一字讲“清”,“清”首先指进行茶事是茶具的干净,干净的茶具是茶道礼仪的外在表现,能够拉近茶人之间的距离,也能让茶人在饮茶时保持愉悦的心情。其次,“清”指饮茶时内心的清净,当心境保持宁静清寂除去杂念时方可品味茶中的奥妙。“敬”指万物平等,互相之间以敬意相待,在茶事中更是指主人与宾客之间的关系,主人和宾客互相尊敬,无虚伪轻蔑之意,用真心交谈,同时也促成了和谐的氛围。“怡”代表饮茶时的心情心境,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下饮茶依然是一种令人放松的活动,通过饮茶开启主宾之间的交谈,利用茶味的甘甜或苦涩对应生活中的各种情趣,忘却生活中一切繁杂琐事,使人精神愉悦。“真”则是真理、真知,饮茶的精髓在于让人忘却烦思杂虑,跟随茶的味道静心养性,领悟人生真谛。

3. 日本茶道精神内涵

最具代表性的日本茶道精神莫非于“茶禅一味”,指的是茶和禅是一体的,没有分别,在喝茶的同时悟禅,悟禅首先就要清除心中的杂念,摆脱外界的干扰,茶清淡略带苦涩的味道能够让禅僧在坐禅时清醒头脑,专注自身,茶碗中清澈的茶水也对应着禅僧所追求的静寂名澈的境界,当人脱离世俗的杂念后内心世界则简单而纯净。最初的茶道仅强调和谐及自我修养,没有精确的内涵定义,直到16世纪初,高僧千利修将茶道思想结合禅宗提出了名为“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和”代表茶道形式上的和谐,也代表茶人内在感情的和悦。在茶室内,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度会被人抛到脑后,无论茶人处于什么阶层都不分高低贵贱,平民和贵族也可以促膝而谈,这也体现了“禅”以和为贵,佛我如一的精神境界。茶道渲染的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和平的氛围,庭院的设计,茶室的布局,茶道礼仪都都提出了“和”,因此茶道是一种艺术形式。“敬”是从禅宗中的“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所提炼升华而来的,所有茶人在“和”的基础上还要做到相互尊敬,相敬相爱,宾主共处于一个没有差别的位置。初期茶室设有贵宾入口,后改为无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进入茶室即进入一个平等和谐的新世界。“清”指茶室的清洁,整齐。茶庭要时常泼洒清水,树叶和石头都要擦拭干净,甚至烧水的碳也需要在宾客到来的头一天洗干净,茶人通过这种除去身体身体的污垢来达到对自身灵魂的洗涤,外界的“清”和内心的“清”达到统一也是禅宗“物我合一”境界的体现。“寂”是日本茶道所追求的最终境界。“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在佛典中指“死”,“涅槃”,“无”,将这两种思想融入茶道即茶人要时刻保持内心平静,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能迷失自我,忘却一切,又以“无”为源头创造新的艺术。

4. 中日茶道精神内涵比较

虽然中国和日本都有茶禅一味,但是与日本茶道相比,中国的“茶禅一味”是纯碎的,是非宗教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与规则,在饮茶过程中茶人注重修行,注重内心的感受。中国茶道不仅存在于寺庙中,它是一种踏入平民阶层的大众文化,且常伴有丝竹乐曲,给人以优美和谐的感受。日本的茶道更加注重仪式,与中国茶道相比更加庄严肃穆,由于其核心是佛教的禅宗,因此宗教色彩也会更加浓郁。同时,中日茶道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在渲染幽静之美,通过周围的环境的安静沉寂使茶人内心得到平静,有便于修行。

参考文献:

[1].侯巧红.论中日茶道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9.09

[2].范欧.从文化意境角度谈中日茶道文化的异同[J].历史·文化,2018.03

[3].徐辉,孙丽丽.中国茶韵与日本茶道文化的比较研究[J].历史·文化,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