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体系的宏大版图中,护理职业,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其角色贯穿于患者照护的每一个细微环节。然而,护士群体常因繁重的职业任务、社会认可度不足、护患关系紧张,及职业晋升路径的严苛考核等多重因素,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严峻考验[1]。特别是消毒供应中心,作为保障医疗安全与质量的幕后英雄,其职责涵盖医疗器械的回收、净化、灭菌、包装至分发等全链条管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医疗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专业素养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他们的工作范畴,已远远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无菌物品准备,更延伸至教育培训、科研探索等多元化领域,这无疑加剧其心理压力负荷[2]。该部门特有的封闭作业环境、高强度且重复性的工作任务,加之长期暴露于污染器械与化学消毒剂的环境之中,共同构筑一个可能诱发心理不适,与职业倦怠的高风险场域。具体而言,据一项针对消毒供应中心42名护士的深度调研揭示,近九成(88.09%)的受访者,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凸显该领域护士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3]。另有研究表明,作为消毒供应中心运转的中流砥柱,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强调优化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提升整体工作效能的至关重要性[4]。因此,从维护医疗安全、提升服务质量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不仅是对护士个人福祉的关怀,更是推动医院整体运营效能与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举措。
1.1影响因素
1.1.1职业压力
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医疗体系中,消毒供应室,常被视作医院的辅助性角色,其核心功能局限于为临床科室提供基础性的器械、治疗物资及敷料等,这些物品大多依赖于内部自制与自给自足的模式,并经历多次循环再生处理[5]。专科化的医疗器械与用品,则分散于各科室自行筹备,并转送至供应室进行消毒灭菌,这一模式在保障消毒灭菌质量,及提升管理效率上,显得力不从心。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及对医院感染控制要求的日益严格,消毒供应室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它已跃升为现代医疗体系中无菌医疗物资供应的枢纽。该部门肩负起向医疗、护理、教育及科研领域全方位供应高质量无菌器材、敷料及其他无菌用品的重任,其工作成效,直接映射出临床服务的品质水准,并对患者健康安全,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从污染物品的回收直至无菌产品的最终输出,每一个环节,均需达到严格标准,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危及无菌物品的质量,进而加大工作执行的难度与强度。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环境,无疑对消毒供应室的护士们构成巨大的身心挑战,极易导致职业疲劳与心理压力的累积。
1.1.2环境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生物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转变,尽管医疗实践有所进步,但使用过的医疗器具,尤其是那些曾与病患体液直接接触的,如手术工具、注射装置及导管等,仍高度可能携带病原体。消毒供应室员工在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因直接暴露而面临远高于其他医疗人员的感染风险[6]。普遍应用的含氯消毒剂,在有效浸泡器械,及消毒物体表面的同时,其挥发成分,散布于空气中,展现出强烈的刺激与腐蚀性,长期吸入此类有害气体,不仅可能诱发支气管黏膜水肿,及支气管炎,还可能加剧皮肤问题,如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现代消毒流程中使用的化学指示材料,如胶带、B-D测试纸,以及多酶清洗剂等,同样构成潜在健康威胁,长期接触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这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叠加效应,不仅加剧消毒供应室人员的工作压力,还易诱发烦躁、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进而深刻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1.1.3自我防护措施不力
鉴于环境与设备资源的局限性,消毒供应室,常被视为一处临时性的处理、分配与转运枢纽,其在安全防护层面的重视度显著不足,进而引发防护基础设施的匮乏现象。供应室工作人员对于防护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既定的防护措施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得到全面落实[7]。在此情境下,若护士群体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与技能,加之防护装备配备不全,将极大地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对护士的身心健康构成潜在且严峻的挑战。因此,亟需加强消毒供应室的安全防护建设,提升人员防护意识,确保充足的防护资源,以维护护士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1.1.4临床科室的误解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精进,临床专科化趋势日益显著,这促使消毒供应室面临更加多元化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然而,鉴于消毒供应室作为支撑全院医疗活动的核心部门,其工作范围广泛覆盖至所有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满足每位成员的具体需求,显得尤为复杂且具有挑战性。临床科室因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可能对消毒供应室的运作流程理解不足,从而产生即时响应的过高期待,忽略供应室作业的系统性与规划性[8]。另一方面,临床科室成员在协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不足,也制约双方配合的高效性。若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未能主动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桥梁建设,未能有效传达工作实际情况与限制,则易加剧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的误解与不满。
1.1.5缺乏心理培训
据多项权威调研显示,护士群体普遍展现出低于普通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状态,其心理问题集中体现为身体化不适、抑郁情感及强迫行为倾向,等多元化症状。遗憾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层面,针对护士,特别是消毒供应室这一特定岗位护士的心理辅导与专业培训尚属空白,这一现状极大地限制护士们以正面心态应对职场压力的能力,无法有效将外界压力转化为促进个人成长与工作效能的动力源泉[9]。由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持续处于不利循环之中,不仅影响其个人福祉,也直接削弱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1.1.6缺乏管理层的支持
鉴于消毒供应室独特的职能定位,其工作本质上不具备直接的经济产出能力,这往往导致其在医院管理层决策中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与资源倾斜。该部门的工作环境普遍较为艰苦,设施更新滞后,员工在薪酬、奖金及福利待遇方面相较于其他科室处于较低水平[10]。更为关键的是,管理层在情感关怀,与激励机制上的缺失,未能充分认可并表彰护士们的辛勤付出与工作成就,同时缺乏有效的指导与支持体系,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严重挫伤护士的工作热情,与职业满意度,进而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构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提升医院管理层对消毒供应室的重视程度,改善工作条件与福利待遇,构建积极正向的激励机制与关怀体系,对于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维护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对策
2.1 优化护理团队建设与工作环境
鉴于消毒供应室面临的护理人员不足及工作强度高企的挑战,首要任务是优化其团队结构并改善工作环境,这包括合理配置护理人力,提升薪酬待遇以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引入自动化设备以减轻护士的体力劳动负担,从而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护士的职业幸福感。
2.2 强化生理安全保障机制
为确保供应室护士的生理安全,必须全面升级防护措施与设备,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规程。定期为护士安排健康体检,并根据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构建起坚实的防护屏障,有效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
2.3 加强心理关怀与辅导体系
鉴于心理健康对于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的深远影响,应构建系统化的心理支持体系。通过定期的心理培训与工作坊,增强供应室护士的心理韧性,引导她们正视,并珍惜自身工作的价值,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护士有效管理情绪,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4 深化管理层参与支持
管理层的积极介入与支持是提升护士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键。管理者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主动倾听护士的心声与需求,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反馈。此外,通过制定合理的休假政策与丰富的团建活动,为护士创造更多放松与充电的机会,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2.5 优化人际环境,缓解职业压力
鉴于消毒供应室工作的特殊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减轻护士压力至关重要。需明确界定各角色的职责与边界,避免角色冲突与责任模糊带来的负面影响。护士长应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协调与各科室之间的关系,为护士营造一个被尊重、被重视的工作氛围。通过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与潜能,确保消毒供应室工作的顺畅运行与质量的持续提升。
3小结
鉴于消毒供应室独特的作业环境,护士群体,持续暴露于多种潜在风险与突发状况之中,这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不可避免地对其心理层面产生深远的应激影响,进而对身心健康构成显著挑战。为有效应对此现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迫切。这些措施,旨在助力消毒供应室护士实现心态的积极调整,引导其以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式投身于工作任务之中,从而确保医疗服务的高质量供给与工作效率的稳步提升。通过综合施策,不仅能够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还能激发其工作潜能,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医疗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 陈红. 人文关怀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供应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 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21,21(11):73-75.
[2] 俞培英,蒋丽芳,徐慧. 团体心理干预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质量和工作成就感的影响分析[J]. 医药前沿,2023,14(8):120-122.
[3] 由守娟,袭青. 浅谈从临床科室转岗到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心理体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5):170,174.
[4] 孙玉华.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对策[C]. //全国手术部(室)、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控制与规范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36-37.
[5] 由守娟,袭青.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应对方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4):240-241.
[6] 罗彩花,胥秀琴. 消毒供应室逆流程层级质量控制方法应用效果探讨[C]. //2007年全国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暨心理护理(桂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52-53.
[7] 沈乃亚. 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C]. //中华护理学会护理学术年会、全国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暨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772-774.
[8] 张菊琼,王美莲. 浅谈过程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C]. //2008年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8:122-123.
[9] 张运婵.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C]. //2008年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8:140-141.
[10] 赵春苗,潘淑芳,李慧兰. 浅谈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应对措施[J]. 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