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教学是相较于单篇阅读教学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它旨在改进语文学习单篇精读、个别片段条分缕析的教学现状,通过多个文本的比较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众多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中,依然普遍存在选文联系不密切、比较点不够聚焦、达成目标的路径不明晰等问题。
我们可以把多文本阅读理解为“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而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但在教学中,由于诗词喜欢穿插“典故”、喜欢运用意象,诗词里的情感很难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入选课文的古诗词内容较少,课堂时间有限,不足以拓宽学生的诗词视野;除此之外,传统的诗词教学方式“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2]因此,多文本阅读中的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帮助诗词教学走出困境.
一、轻帆诗词,聚焦议题
多文本阅读一篇带多篇是引用,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快速识别文本中出现的图式,形成知识的结构化。【3】古诗文短小精悍,我们在选择时不仅要把握好文本的量,更应该在大单元理念下聚焦关联,精选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作品,文字、内容、思想、情感上都应当是“美”的。
小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在内容选择上就不能选择太难理解的内容,例如在设计“美在田园中”多文本阅读教学时,就可以选择《村居》、《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等诗,这几首诗内容简单,且贴近学生生活。
二、诗境雅韵,把握主题
古诗多文本阅读,要突出古诗的文体特征感受意境,展开想象体会领悟。古诗学习,必须读诗后,头脑中要有一定的画面,方能沉入其意境,寻得其意味。如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以先出示“荷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的画面,让学生看画面去想象脑海中的文字,再重点抓住“无穷碧”“别样红”这两个词展开合理的想象。先看画面,再想象古诗,学生可以直观地在意境中想到古诗句,很容易理解诗句的意思。那么美的画面,作者是为了突出美景来留故人,委婉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水到渠成掌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再学习另几首古诗时,借机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想象画面,然后联想:作者写出具有时令特点的景,是为了突出什么情感呢?顺理成章,有景就会想到情,长此以往,古诗就在画面中,在意境中,让学生找到了“情”,找到了学习古诗的密码。
三、吟诵读话,文化熏陶
古诗多文本阅读,朗读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窦校长曾说过:“从阅读实践看,感悟理解与诵读吟咏是共生的。”朗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想象画面,沉入意境。
如学习《约客》这首诗,我们可以首先出示“雨声蛙声和作者独自一人下棋”的画面,在画面意境中感知后,再让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再现“家家雨,处处蛙,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夏夜场景,感受浓夏时令特点,体会诗中浓夏背后的“情”感。在后面几首古诗的学习中同样进行:想象画面,看画面进行朗读训练,很快凸显了古诗的意境。朗读,为古诗的学习增色不少,也是古诗多文本阅读课的“点睛之作”。
四、古今链接,深化理解
2022年电影《满江红》热播,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做一节课《走进岳飞》多文本阅读指导课,精选了《满江红》、《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三首诗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在电影余热的影响下,学生仿佛化身岳家军驰骋沙场,一起感受岳飞将军的丹心赤胆,铁血忠魂。
五、润物无声,最美成长
公开课上,教师可以选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三首诗进行多文本阅读,以“浪漫”二字为主线,带领学生感悟李白诗歌浪漫之表现,探究浪漫之原因,理解浪漫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明白浪漫是诗意和幻想的结合体,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我们从李白的相关故事以及历代诗评小节,总结出李白的浪漫是《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比喻、夸张和想象;是《春夜洛城闻笛》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拟人、想象和融情于景;是《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用典、象征和想象。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苦难与浪漫交织成李白的人生,但他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始终坚信自己是浩渺星河里脱颖而出的最独特的那一颗,内心始终充盈着倔强和自信的生命力。我们要学习他的热爱生活、他的乐观自信,学习他的这份跨越千年的浪漫。
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教学时,既要精选组诗,又要品析意境,让学生在读诵中熏陶,就能让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意境悠远而情深意长!学生在书声琅琅中品味古韵古香,心中就有了诗意和远方。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4)
[3]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于泽元《大单元背景下的群文阅读》
[4] 《指向语文要素——蒋军晶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