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课程标准的发展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目的,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全面变革,从而使教师能够从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入手因材施教[1]。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道德与法制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道德与法制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并有助于避免学生许多不良行为的出现。在教学价值方面,道德与法制课程作为一门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学科,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小学课程标准,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几个角度,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一 限制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原因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问题。我国的教育改革刚刚起步,而传统的、过时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现代的教育方式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特别是有些年长的老师,更是习惯性地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理论上。这个问题在道德法制课堂上尤为突出,有些老师会举出一两个实例,但都非常生硬,让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难以将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不但不能使学生的道德和法制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
(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教材,它是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现实情况编写的。虽然课本上的内容都是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实际情况,但理论知识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2]。与此相反,个案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常常是晦涩难懂,与现实脱节,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难以与同学产生共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法治教育,教师必须增加和扩展教学内容,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多的人生体验,并能根据学生所知的事实,参考教学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3]。良好的、融洽的教室气氛,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互动,这样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的速度和重点,从而达到实时反馈、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一些老师却忽略了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的问题。尽管有些老师也尝试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但是他们采取的方法很单一,通常都是提问和回答,由于缺乏有效的交互作用,未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引导、促进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回归,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如何创新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小学生处在人生和学习的初期,缺少生活经验。因此,在小学道德和法制基础教育中,教师要把教育内容做到“生命”,才能使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保障,从而有利于学生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律观念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道德和法制的基本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起来,把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4]。比如,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感激,那么就不一定能够使他们了解真正的感激之情。所以在课程的编排上,老师可以从学生家长的劳动情景中,或者从他们的人生经验中,体会到艰辛,从而对他们产生感激之情。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学的内容,并正确认识教育内容,逐步形成正确、全面、完整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念。
(二)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化
小学道德和法制教育必须组织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实践活动和小学德育、法律教育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并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在小学道德和法制教育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并根据每个课程的主题,通过体验和调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的内在内涵[5]。比如,《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的的第一堂课是《这些是大家的》,老师应安排“校园公物调查”,让同学们到校园去,了解公物,体会公物与“我”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公物的使用状况,发现“如何爱护公物”的问题,进而引发对这个问题的重视。通过这种实践,老师在引导学生在探究、反思的同时,探索保护公共物品的方法,从而实现了小学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道德和法制课程的生活性教育必须与特定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在教学方式、手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这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6]。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一方面根据网络的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德育、法制等课程;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进行模拟,并将其与教学内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法律观念。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和法制课是小学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制的课程内涵,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小学生们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21.
[2]王华林,祁宝华.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5):191-192.
[3]叶彩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情境创设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52-153.
[4]李志玲.以道德与法治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73.
[5]高菊萍.基于融合视野下的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目标争章行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13):115-118.
[6]白莉莉,尚静.法治视阈下农村小学法制教育的困境及路径——以两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为例[J].法制博览,2020(3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