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只重视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想方设法突出时代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为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供支撑,促进学生在共情中提高道德素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实现两者精准结合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教育部门专门针对课程思政颁布了相关文件,社会发展需要学科教师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这使得教师不得不重视思政内容,并寻找合适的方法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但是,因为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这一理论了解不够深入,最初只是通过口头说教的方式结合历史知识开展教学,不仅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还无法真正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需要改变想法,注重从学科内容出发,深入挖掘教材,分析并整理其中与思政有关的内容,在潜移默化间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悟历史中蕴含的高尚思想,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规范学生的思想。
历史学科较为特殊,它不仅涉及古今,还包罗万象,涉及中外;同时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包括大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地利用教材,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分析教材,整理其中符合教学需要的内容,主动与学生探讨,找到正确使用教材的方法。在挖掘期间教师会发现,历史教材中不仅包含当前较为注重的思政内容,如核心价值观、德育内容、人文素养等,还包括生态文明、生命安全以及改革精神等等。这些历史内容都可以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并由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进而促使学生思想得到完善。为了避免教材内容过于无趣,教师要注重史料、辅助资料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探讨教材内容,保证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适度进行教学改革,凸显历史课程价值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但是,如何有效进行改革,还需教师深入探究。尤其在课程思政理论下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部分教师会过分重视思政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导致最后历史教学变成思想教学,无法凸显历史课程的价值。为此,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适度,遵循实际情况,适当地渗透思政内容,在将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同时还要保留历史课程的特色。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充分掌握历史课程中的知识,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课程思政的中心思想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价值观,为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要同时兼顾历史教学的专业性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性,只有两者达到平衡,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脱离教材或者脱离知识盲目地对学生进行说教,不仅无法发挥课程思政理论的价值,还会影响历史课程的正常开展。为此,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寻找平衡,实现课程思政与历史学科的高效融合。
三、结合地方史实,传承家国情怀
鉴于历史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进行“四史”知识学习时往往难以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采用“四史”与地方史实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四史”学习效率。另外,地方史实资源的真实性和亲近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与历史产生共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与探索。
高中历史教师可结合本地区历史文化及革命资源,来融入教学活动。例如,统编版教材必修(上)“人民解放战争”这节课包括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等多个知识点。在教学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时间轴,结合西柏坡博物馆的老照片、手写文件、视频等讲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进行的革命斗争,让学生从中感悟革命先辈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树立深沉的家国情怀。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通过民谣展现深厚的群众基础,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了解家乡历史时,学生也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地方史实资源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真实而宝贵的素材。深入挖掘地方可利用的“四史”课程资源,将本地的历史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为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四、开展小组活动,感受历史文化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合作探索与分析历史事件、深刻感知和理解历史文化的能力,这为历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路径。
例如,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时,笔者根据学生的艺术特长、组织能力以及自愿原则,将其分为诗歌、书法及绘画艺术的文化宣传团队,要求学生将教室当作联合国的文化讲坛,每个团队分别用其擅长的方式宣传文化。可以通过诗词接龙、诗歌朗诵、现场书法、艺术作品鉴赏等多种途径,向全世界展示诗词之美、书法之美及绘画之美。在活动开展前,学生需要先查阅资料了解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整个展示过程中,学生也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要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
五、在课后活动融入课程思政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开展教育工作并不能真正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为此还要将课外活动重视起来。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时,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结合历史内容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文物瑰宝为学生讲解中国的发展,讲述不同朝代的兴衰。但是,单纯的口头说教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注重利用实际活动开展教学,可以带领他们到当地的艺术馆、红色文化遗址以及博物馆进行参观,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历史留下的痕迹,体会不同朝代的辉煌,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形成文化自信。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结合文物、文化遗址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让他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高中生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可以以“汉服”为主题让学生穿着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到校,并讲解不同的服饰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制作传统美食,在锻炼其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历史、体会历史,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教学目标落实方法多样。高中历史教师应着眼于历史教学与思政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充分挖掘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从实践层面上将思政工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陈建云.历史课程思政:优势分析与路径探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06):62-64.
[2]黄金霞.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课程思政为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22(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