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海洋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郑慧茹

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焦虑中国的发展会动摇其对世界秩序的霸权统治,不断在舆论上造谣“中国威胁论”,以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本文从地理影响:沿流溯源、历史预示:有迹可循、现状重合:本末终始、以史为鉴:珍惜未来等方面,着手分析东西方海洋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中国海洋文化以友好互助、合作共赢为特征,而西方海洋文化以侵略扩张、凌人称霸为特征,历史已证明中国未曾有称霸之举,将来也会继续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中国威胁论是无稽之谈。
关键词: 海洋文化;民族性格;中国威胁论;无稽之谈
DOI:10.12721/ccn.2023.1570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地理影响:沿流溯源

中国自古就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洋文化与草原文化、河谷文化一起构成绵延不断、独特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作为东亚的中心,交通发达,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的广大地区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不依赖市场交换,自给自足。而且,中国的海洋文化也体现着渔猎与海耕互补的农业性。[8]由此,自古以来大部分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对大海的谨慎,都安于现状,自给自足,偏隅一方。中国历代王朝经济发达,尤其是宋朝,海外贸易带来巨额财富,经济发展程度空前繁荣,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收。当时领先的造船技术、先进的航海技术、蓬勃的海洋贸易,古代中国可以称的上海洋强国。[14]但历代王朝都不愿也“不屑”向外扩张,满足脚下“一亩三分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与别国和睦往来,不断地将文化传播到各国;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并没有像西方殖民者那般烧杀掠夺,而是平等尊重的对待那些小国家,既巩固了政权、弘扬了国威,又传播了中华文化,提升了国家的影响力,从而吸引其与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友好交往。综上,可见我国是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特征的海洋文化,人们追求稳定、知足常乐。

反观西方海洋文化,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由半岛和群岛构成,国土面积较小,三面环海,海洋民族渴望探索的性格,古希腊人会好奇海的对面是什么;土壤多是砂石,农耕地较少,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不利于发展农业经济;地位世袭制下,普通民众缺少社会阶梯,没有上升渠道,通过穿越大海寻找别的出路;缺少开阔的平原,港湾和岛屿较多,交通不便,因地制宜的发展航海业,具备发展商品经济的地理优势,通过与外界贸易获得必需品,形成向外扩张为特征的海洋文化。大海的不确定性,养成西方人开拓征服、冒险逐利的性格。

二、历史预示:有迹可循

中国自古就主张以和为贵,讲究四海之内皆兄弟,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痛斥“率土地而食人肉”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主张的墨家尤其反对不道义的侵略战争,认为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回溯历史,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不似西方那舨不停的扩张海外殖民地,中华民族的战争都是在被迫无奈、不堪忍受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7]打仗是为了捍卫国土,而不是扩张领土。明朝大航海家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时,途径爪哇补给时,一百七十名将士无辜被杀。但是郑和在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后,担心若发生战争,会引起西洋各国被征服的恐惧。最后以爪哇上交6万两黄金作为赔偿,化干戈为玉帛。虽然有着精锐的部队和先进的武器,若与爪哇开战,输赢胜负毫无悬念。但郑和的和平处理方式,体现了大国风范,以德服人,不仅爪哇每年都向明朝进贡,而且沿海国家都认为明朝强大却诚心与自己和睦相处,于是积极与明朝进行贸易往来,也为后面六次航海奠定和平的基础。

反观西方海洋文化的扩张史充满殖民侵略、烧杀抢掠和血腥人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基督教普世主义扩张精神的影响。[6]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兴师动众的发动了前后共计九次的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掩人耳目的打着收复阿拉伯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实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侵略地中海东岸国家的宗教性军事行动。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穆斯林灭,导致丝绸之路被封锁,受黄金热和宗教热的驱使,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各国在海上争霸的过程中,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广泛殖民扩张,通过侵略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南非的图图主教在纽约的一次演讲时大致是这么形容欧洲航海家们的强盗行为的:他们用手里的《圣经》,“换取”了我们(黑人)手里的土地。充分体现了基督教的领土侵略性、资源掠夺性、宗教扩张性和信教强制性。八国联军发起的侵华战争,逼迫清王朝开放通商口岸,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给中国造成了空前沉痛的灾难。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后来也承认,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不可估量。然而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现实的延续。欧洲强盗们不但不洗心革面,反而公开拍卖抢夺来的文物。西方国家的海洋文明历史,犯下罄竹难书的反人类恶行,他们是通过榨干他国的资源,剥削他国的人民而崛起。这是剥肤锤髓的海洋文化。

三、现状重合:本末终始

中国的对外合作强调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出席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引发国际社会的同声相应。[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通过加强与沿线参与国家的海上合作,给参与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促进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发展多边主义、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从而造福本国人民,最终造福全人类,促进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的治理,并且兼顾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具有负责任大国的作为。

反观西方国家之首——美国,本国不加入联合国海洋公约组织,却好为人师。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的日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国务院竟发表声明支持日本政府,认为这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决定是透明的且与全球认可的核安全标准相一致。[4]然而,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4月份更新的第99-33进口警示,一系列日本食品仍被禁止进入美国。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强调:“由于与辐射和核污染有关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加强对日本管制产品的监视。”[5]美国这种双标行为,罔顾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日本的自欺欺人行为,无视海洋的生态环境,会重演日本水俣病的惨剧。

四、以史为鉴:珍惜未来

目前,全球海洋危如累卵,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导致某些鱼类濒临灭绝、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污染和海洋垃圾等制约着海洋的发展。国际社会需要通力合作治理全球海洋,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纠正当前全球在开发海洋资源上各自为政的政策贡献;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强劲注力[11];是构建和谐共赢的海洋环境贡献的中国智慧。

于中国而言,首先,我们要坚定的走习近平主席倡议的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1];坚决的反对海洋霸权;积极的推动多边主义国际海洋合作,主动向国际宣传中国奉行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反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和打压。对于外国对中国的恶意抹黑,如“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扩张论”等,外交部需要及时澄清外国散布的虚假信息,消除不知情者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其次,建设强大的海军,捍卫国家主权,保卫国家安全,守卫国家权益。回溯历史,黄海海战,当时清政府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清政府没有进行持久战的决心,命令北洋水师不得出海巡视。此役后北洋舰队退入根据地——威海卫,中国丧失黄海制海权,旁落日本联合舰队。清政府主张妥协投降,更是助长了日军的张狂妄行:辽东战役日军侵占辽东半岛,威海卫战役日军夹攻威海卫,海军基地沦陷,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败后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赴日本议和,签订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加深了对百姓的剥削。思及泪沾襟,北洋海军的一败涂地,使清朝海防堤防不住西方列强的觊觎,抵挡不住西方列强夺取中国军港的野心。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屈辱史,只有建设强大的海军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有力支撑,现代史才能谱写为光辉史。最后,面对他国的诽谤,索性“坐实罪名”,让“威胁”变成威力,[13]当自身综合国力强大到具有强烈的威慑力的时候,其他国家就不敢随意造谣中伤中国,更不敢随意挑衅试探我国军事底线的抵近我国领海。但从目前来看,从“中国威胁论”转变为中国威力论还是个积沙成塔的过程,在此厚积薄发期间,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海洋强国思想作为指导方针。再次,中国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从探索区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着手,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示范。但在这过程中也要捍卫我国的主权,解决我国与邻国的领海争端。最后,中国应加快推动海洋科技新发展,如深海资源勘探、海洋污染物处理等,以科技创新务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拥抱蔚蓝,创造未来,加强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话语权。

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言,首先要明白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一枝独秀”没有姹紫嫣红的多姿多彩。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只要符合本国国情,惠及本国人民,不伤及他国人民,都不应被插手置喙。蓄意造谣的抹黑中国,恬不知耻的鼓吹本国制度,恶意打压异己,也遏制不了中国的崛起。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原始社会》中曾说过:“由于人类的心智有其天然的逻辑,心智的能力也有其必然的限度,所以这些制度的发展途径与发展方式早已注定,彼此之间虽有差异也不会过于悬殊。各个部落和民族分居在不同的大陆上,这些大陆甚至并不毗连,但我们发现,只要他们处于同一社会状态下,他们的进步过程在性质上总是基本相同的,不符合一致性的只有因特殊原因所产生的个别事例而已。我们如将这个论点引申开来,就会倾向于确定人类同源之说。”[10]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在全球化趋势下,面临海洋问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担当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各国需多开展交流,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和而不同,治理共同,西方国家需培养大国修养、大国气度和大国风范。其次,要摒弃“国强必霸”的执念,[12]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罗素称,“中国人本质上十分爱好和平。”[9]1972年自毛主席将“不称霸”为国家战略决策,各代领导人都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是称霸全球。中国勇于当担大国责任,尊重和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权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而不是守着既有利益,不顾他国合理的海洋权益,毕竟“国霸必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N].解放军报,2019-04-24(001).

[2]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名人传记(上半月).2009,(08):50-51.

[3]关乎人类福祉!习近平提出一个重要理念[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4/23/c_1124406391.htm,2021-09-23.

[4]美国称:支持日本福岛污水入海决定,符合全球公认核安全标准[EB/OL].中国网http://henan.china.com.cn/news/2021-04/13/content_41528529.htm,2021-09-23.

[5]嘴上说支持,身体很诚实!美国禁止日本食品进入[EB/OL].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4/14/1302231488.html,2021-09-23.

[6]李荣静.浅析基督教文化扩张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特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理论与现代化.2006,(03):116-120.

[7]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9(05):1-6.

[9]罗素.罗素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10]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11]吴士存.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蕴与中国使命[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04):20-31+2.

[12]朱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海洋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海洋治理与合作的理念和路径[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04):1-19+133.

[13]张志坤.彻底打破中国威胁论[J].中华魂.2021,(08):42-43.

[14]张开城.比较视野中的中华海洋文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