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支持的概念:帮助个体提高应付事件的能力,能够减轻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心理支持的对象是0-18周岁的未成年人,包括正常儿童、青少年和特殊儿童、青少年。一切围绕青少年心理的研究与实践都属于未成年人心理支持的内容。①本文所论述的心理支持的对象指正常的儿童、青少年。
2、偏远农村地区未成年人心理支持现状
未成年人的心理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等。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受到各种限制,大部分农村地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工作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老人和未成年人。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辈的人和孙辈在家里。祖父母这一代的大部分人觉得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健健康康不生病就好了。不一定能注意到孩子们细微的心理需要。可是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怎么办呢?小问题他们或许会选择忽略,如果是当时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的会默默忍受,有的则可能选择以牙还牙,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或者伤害他人。目前,我国 18 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 3.7 亿(2018年数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国家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①
3、 未成年人心理成长规律
婴幼儿时期是安全感、信任感的建立的时期,情绪稳定的习惯养成,是建立自信、自尊、自爱的开始,他们学会交流和自我表达;随着大脑发育的基本完成,他们开始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感兴趣;到了青少年时期,开始建立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有独立思想的阶段,开始学习做成年人。对于人生的很多问题想不清楚,情绪不稳定;开始对于异性感兴趣,开始尝试恋爱或者与异性交往;对于学习有自己的看法和方法,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不喜欢跟父母同行,希望有自己的世界,等等。②
4、家长、老师、学校应该遵循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会影响人的情绪,有的甚至会给人很大的打击。对于成年人来讲,心智发展比较成熟,所以遇到困难以后会想办法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可是,对于心理生理还在发展中的未成年人来说,如果没有向家人,朋友倾诉的习惯或者机会,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很可能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偏远农村地区,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爸妈整天忙于生计,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就以为一切都有老师来教育,万事大吉了。回家就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然后就是问问考试成绩怎么样。至于孩子有没有遇到什么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事,家长们不一定能够及时注意到。
孩子小些还好,不用问自己就主动找家长或者老师说了。但在农村地区,比如放学孩子回家晚了,有的家长就会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先一顿责骂,这样孩子会感到委屈,或者害怕而选择什么都不说了。所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了解、遵循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规律。懂得一点孩子的心理,就会及时的捕捉到孩子心灵成长的蛛丝马迹。比如就是孩子放学回家晚了,可以关心地问问,因为什么原因回来晚了?是不是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了?还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给爸爸妈妈说说。这个时候,爸妈该俯下身来,摸摸孩子的脑袋再告诉孩子,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爱心的孩子。当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这个时候再慢慢告诉孩子:因为他没有按时回家,爸妈都很担心。让孩子感受到爸妈是爱他的,而不是只会凶他。
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孩子身体的迅速发展,他们的独立意识也慢慢增强了,紧接着叛逆期就到了。有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偶像,也有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小秘密,包括自己的父母。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给孩子一点隐私空间,比如一个带锁的抽屉,或者孩子独立的房间。在未经孩子允许之前,不要随意乱动他们的抽屉或者房间。现实情况是有些家长就会说:孩子都是我生的,他能有什么秘密不让我知道?岂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反感,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隐私得不到足够的尊重。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比较敏感。因为生理和身体的发展,他们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甚至公开反抗曾经盲目遵从的父母权威,从而导致原有的亲子关系格局被打破,进入一个需要从父母居于支配地位的单向权威向亲子双方居于相对平等地位的双向权威转变的时期。亲子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亲子冲突的增多与亲合度的降低。③这种转变虽然有助于青少年获得自主性,但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这一时期,父母总会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有的家长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急败坏,轻则辱骂,重则拳打脚踢。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让孩子的心里更加闭锁,不愿沟通,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劣,有的甚至导致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显得特别重要。父母要转变观念,要从命令、支配的角度转换为平等的与子女对话沟通。
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差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因此,孩子要健康成长不但需要父母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更需要家庭、学校的培养与鼓励。
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是家庭,另一个就是学校了。自孩子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学校教育环境、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年龄相对较小,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特别信赖学校里的老师。所以,老师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引导作用很大。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不再迷信权威,包括父母和老师。再加上学习压力大,情绪很容易急躁,情绪变化起伏大,心理承受能力比较有限,容易走极端。学校、老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业,还要关心未成年人群体的心理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同时,家庭、学校相互配合,为未成年人做好心理支持保障,促使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范聚慧《国内外未成年人心理支持现状研究》,《江苏教育》(2018年2月出版)
2.于湧朋《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不再做抓狂的“老母亲”,而是成为孩子成长的航标灯》,搜狐网《于湧朋的幸福课》
3.罗凌云 苏莹荣《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及其调适》,《青年探索》(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