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教育理念的确立,使其更好地体现了其自身的性质和教育的导向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框架下,老师要从“知识、思维、方法、技能、能力”五个方面来对课堂进行安排,让他们在知识的深层建构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逐渐地增强他们的数学素养。因此,应该以数学建模素养的内容为基础,把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让他们在抽象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多方面地推动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
一、初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局限
从数学建模的含义出发,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建模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重对真实问题的数学化和建模化。而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主要是根据课本来进行的。而目前的数学教科书中缺少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建模问题,基本是一些处理得比较容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传统问题情境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忽略了对校外的数学建模资源的挖掘,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基本的课程上,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培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缺陷,这导致了它的教学成效并不理想,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使他们的数学建模素养得到真正地提高。
(二)“数学建模”的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落后。在新的一轮基础上,对数学建模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但是,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上,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的限制,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实践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对数学建模的创新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长期来看,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制约,学生很难建立起明确的学习思想,一直被困在一个架构的台阶上,很难让自己的数学建模得到切实的提升。
其次,初中数学老师的职业素养不高;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其自身的素养如何,将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初中数学老师只有摆脱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拥有开放式的教学思想,提升自己的数学建模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需要。然而,目前的初中数学老师并没有得到专业的引导,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进行数学建模的时候,不能与课程的内容相融合,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能利用数学建模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素养较差的师资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培养。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策略
(一)深刻领悟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
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进行了清晰地表述,为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应积极开展与数学建模素养有关的研究,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到教育中去。首先,要强化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其含义;尽管对初中的数学建模素养没有太大的需求,但是,建模的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也比较困难,只有这样,老师们才能把初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起来。因此,初中数学老师除了要在平时的教育之外,还要下一些功夫,对新课标进行全方位的强化,从而能够理解并掌握其内涵。其次要改变课堂的授课方式。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把数学建模素养渗透进去,促进他们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地提升自己的数学建模水平。
(二)加强对学生的建模化认识
通过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研,得出了初中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和生活经历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数学老师应该紧密地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培养,逐步提升他们的建模能力。首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基本的数学建模进行适当的补充。对目前的初中数学教材而言,将建模化的思维贯穿于方程、不等式和函数之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数学模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数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指导同学们搜集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数学建模强调了数学理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建立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把这些问题从真实的问题中抽取,然后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一些数学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最后选取合适的数学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建模水平,就不能把自己仅限于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将生活化问题与数学教学的内容相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化的技能,又可以让他们从每天的课程中,感受到数学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应用技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加强对初中生进行建模构建的培养
从数学建模素养的涵义出发,初中数学老师也应该在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其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通过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研和统计,得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准确地把握主题,建立起良好的数学建模,就必须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为自己的孩子们提供一些学习的环境,为他们安排一些阅读活动的任务,引导他们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地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要准确地抓住关键字和特征词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试题的含义。其次,要加强对水平方向数学化的运用。数学建模的建立是一个水平的数学建模,也就是从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发现一个与之有关的数学分量,然后用符号来表示它。为此,初中数学老师应该从教材中挖掘出真实的问题资源,通过练习应用问题和教材中的现实问题等,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象征的认识。
结语:
总之,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初中数学建模的教学成效并不令人满意,而且学生建模的水平还不高,已经很难适应新课标对建模的需求。因此,只有根据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较差的实际情况,将其与其影响因素相联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入手,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强化学生的数学建模基础知识,丰富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志杰.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7):129.
[2] 姚军.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6):93.
[3] 陈承权.初中数学课堂初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落实研究[J].考试周刊,2021(7):62.
[4] 毛红梅.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