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

孔文平

洪洞县甘亭镇中心校,041600

摘要: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科目之一,更是传递传统文化的主要科目,语文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展示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艺术性等特点,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文化内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DOI:10.12721/ccn.2023.157016
基金资助: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吟诵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20934
文章地址:

不管是百家争鸣,还是汉代骈文,或者是唐诗宋词,都能够从中感受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也正是这些优秀文化,对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滋养。现如今,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典型的中华民族特征代表,作为华夏儿女,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也应当增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借助各种学科学习,培养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意识。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1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既符合国家提出的关于文化强国重要战略思想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有很多途径,关键途径在于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尤其是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升,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已经迫在眉睫。语文科目作为我国各级各类院校教育中的基础科目,承担着传递文化内容、讲授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小学阶段学生借助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未来可以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1.2有助于体现语文教材的优势

语文教材中为学生展示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知识不仅能够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强大的民族精神。再经过时代的变迁,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内容互相融合、互相发展,使传统文化的发扬渠道变得越来越广泛。自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问世之后,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更加淋漓尽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透过语文教材感知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并全面解读传统文化。针对传统教学理念中关于文化讲解的弊端,语文教师也可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将其规避,并通过教研,交流等学习形式,探索出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

1.3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执教能力、文化储备都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认真解读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将二者互相结合,探索出全新的、有效的文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不断关注自己对语言文字,民俗节日,仁、义、礼、智、信等文化元素的理解,并将其创新地应用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其次,教师还要借助工作之余,多了解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形式,以及当下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重视文化的习惯。终身学习意识也会帮助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对教材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组的综合文化素养。

2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2.1关于显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凝练智慧,积累语言,培养审美能力。教师也应当意识到,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朗朗上口的各种文化内容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记忆效果,为将来的深度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构建多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若采用死记硬背的形式,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所渗透的精神品质。为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构建多种多样的情境,例如生活化情境、多媒体情境、文化情境等,一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二来促进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首先可以使用图片构建情境。

(3)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生必须要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深度学习。为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结合,使学生能够实现同步提升。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汉字,如象形、形声、会意等。在学习古诗词的相关内容时,由于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容较多,教师更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渠道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风采。

2.2关于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1)导入各种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品悟文化

隐性传统文化在讲解时需要学生用心体会,教师在讲解文章或文化内容之前也要为学生补充更多的文章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促进学生情感共鸣。

(2)搭建多种学习平台,帮助学生理解文化

隐性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应当重视平台的搭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这样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才能升华情感。通常情况下,隐性传统文化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世界往往具有真善美的特点,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明确后期的学习方向。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使价值尺度深深扎根在自己的内心。

(3)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体现文化普适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一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持有不正确的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与生活相隔较远,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精力。为了消除学生心理对文化学习的隔膜,体现传统文化对每个时代的适应性,教师就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状态,从而拉近学生与文化之间的距离。

(4)拓展课外文化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教材是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主要参考媒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只需要学习教材内容即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互相整合以及学科之间互相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教师在为学生传授隐性传统文化时,也要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外各种资源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例如,在学习教材中关于爱国爱家的文化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感受富有家乡特色的文化精神,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的博物馆、历史馆、文化馆等,让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的年代史,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为树立全民文化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宋雪春.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挖掘[J].家长,2022(19):124-126.

· [2]赵雪莲.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融合策略[J].家长,2022(19):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