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特征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多等[1]。ITP常表现黏膜出血及皮肤瘀斑等,严重甚至出现颅内出血或者死亡,因此疾病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影响,需要尽早的诊断疾病并采取合理方法治疗[2]。中医领域将ITP纳入“紫癜病”范畴,关于疾病的认识认为涵盖多种不同的中医证型,为不同中医证型的表现上存在一些差异,强调治疗疾病上需要辩证论治,根据患者的证型差异以提供针对性干预[3]。了解不同ITP的中医证型同血液相关指标的关系,能够实现对ITP的个性化诊断及治疗,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预后[4]。本次研究纳入50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中医证型ITP患者在血液相关指标的差异,通过观察血液指标差异性提供ITP临床诊治的参考借鉴,提高对ITP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3月-2024年4月收治的50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9~66岁,平均(42.05±4.18)岁。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差异,分成风热毒邪型13例、阴虚火旺型13例、气不摄血型13例、瘀血阻络型11例4种证型。各种证型者一般资料见表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证型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5]关于ITP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6],具体如下:①风热毒邪型:发热,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甚则尿血、便血,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少津,脉数。②阴虚火旺型:皮肤紫斑块或斑点,色红或紫红,时重时轻,或有鼻衄、齿衄、月经过多。伴心烦不寐,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绛,少苔,脉细数。③气不摄血型:紫斑色紫暗淡,反复发作,多呈散在性,劳则加重。可伴鼻衄、齿衄,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差,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④瘀血阻络型:肌衄青紫,反复出现,毛发枯萎无泽,目之白睛布满血丝,下眼睑青紫,舌质紫暗,脉细涩。(2)年龄在18周岁以上,临床资料完整。(3)患者本人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2)病理组织学确诊恶性肿瘤、血液疾病或者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3)合并结缔组织疾病、骨髓异常增生疾病、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等的患者;(4)精神疾病或者认知障碍患者。
1.3 方法
对于各种证型的患者,均是采集患者静脉血液4ml,对于血液置入离心机以3000r/min速度、10cm半径持续离心10min分离血清,将血清至于-40℃冰箱保存待检。应用迈瑞BC-66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应用贝克曼库尔特A04-1-0034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CD4+/CD8+比值。应用迈瑞Mindray BS-35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水平。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不同中医证型者的血常规指标检测水平;(2)对比不同中医证型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3)对比不同中医证型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使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中医证型血常规指标
气不摄血型检测Hb水平低于风热毒邪型、阴虚火旺型、瘀血阻络型(P<0.05);瘀血阻络型检测WBC水平低于风热毒邪型、阴虚火旺型、气不摄血型(P<0.05),检测PLT水平高于风热毒邪型、阴虚火旺型、气不摄血型(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中医证型血常规指标比较(x̄±s)
注:与风热毒邪型比较,aP<0.05;与阴虚火旺型比较,bP<0.05;与瘀血阻络型比较,cP<0.05;与气不摄血型比较,bP<0.05。
2.2 不同中医证型淋巴细胞亚群指标
各种中医证型者的CD3+、CD4+/CD8+指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风热毒邪型在CD4+水平低于阴虚火旺型、气不摄血型、瘀血阻络型(P<0.05),CD8+高于阴虚火旺型、气不摄血型、瘀血阻络型(P<0.05),见表3。
表3 不同中医证型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x̄±s)
注:与阴虚火旺型比较,bP<0.05;与瘀血阻络型比较,cP<0.05;与气不摄血型比较,bP<0.05。
2.3 不同中医证型血细胞因子指标
风热毒邪型IL-6低于其他三种证型,TNF-α高于其他三种证型(P<0.05),瘀血阻络型IL-6高于其他三种证型(P<0.05),气不摄血型CRP低于其他三种证型(P<0.05),见表4。
表3 不同中医证型血细胞因子指标比较(x̄±s)
注:与风热毒邪型比较,aP<0.05;与阴虚火旺型比较,bP<0.05;与瘀血阻络型比较,cP<0.05;与气不摄血型比较,bP<0.05。
3 讨论
传统中医在血液及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强调辩证论治,结合具体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7]。血液检测虽然作为现代医学的方式,而实际上与中医辨证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差异与血液指标差异存在紧密关联,因此检测血液指标对于中医辨证分型也有一定价值。
本研究结果中,对于血常规指标检测,显示气不摄血型检测Hb水平低于其他证型,而瘀血阻络型检测WBC水平低于其他证型,PLT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分析气不摄血型与气虚有关,气虚导致血液生成和输送能力下降,从而导致Hb水平低于正常;瘀血阻络型通常与血液循环不畅和微循环障碍相关,这样影响白细胞的生成或释放;高PLT与瘀血阻络型的血液流动性降低有关,而瘀血状态可能促使血小板的增加,作为对局部微血管损伤的补偿机制[8]。淋巴细胞亚群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研究显示风热毒邪型在CD4+水平低于其他证型,CD8+高于其他证型。其原因为风热毒邪型属于中医中的一种外感风热型,通常与体内热毒的积累有关,当机体出现风热毒邪时,导致这些细胞的耗竭或功能受损,从而使CD4+水平降低,而体内的炎症反应和毒素积累刺激CD8+ T细胞的增多[9]。CD4+ T细胞的减少和CD8+ T细胞的增多反映了机体对病原体的过度免疫反应,而这种不平衡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调节能力。风热毒邪型IL-6低于其他证型,TNF-α高于其他证型,瘀血阻络型IL-6高于其他证型,气不摄血型CRP低于其他证型。分析原因是风热毒邪型中IL-6水平较低表明这类体质对炎症的初期反应较弱,或者体内已经存在其他机制来调节IL-6的水平,风热毒邪型中,TNF-α的升高常反映了机体对外部毒邪的强烈炎症反应。瘀血阻络型常与血液循环不畅和局部炎症相关,IL-6的升高通常与体内的慢性炎症和局部免疫反应有关[10]。气不摄血型与慢性气虚有关,这种情况不会导致急性炎症反应的明显上升,因此CRP水平较低,表明这种体质更倾向于慢性免疫状态,而不是急性炎症反应。
总之,对ITP通过检测血液相关指标,可以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些参考依据,进一步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借鉴,实现良好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