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分析学科素养培育现状,激发创新意识
对于创新思维的界定,我们常说一个具有高智商的人未必有较好的创新思维,但若拥有较好的创新思维,其智商一定不会低。从中也可以看出,数学思维的培养往往优于问题的一般性解决。不仅如此,就小学阶段所应形成的核心素养而言,学生步步为营,先是对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继而在不断学习与创新中接触几何直观,建立起空间观念,让数学的维度更加饱满。同时还可以借助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完善,进而最终实现创新意识的激发,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从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我国对小学生的培养有明确的目标,也在充分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进行着具体课程的推动。可是,应试教育或多或少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初衷。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培养通常不能一蹴而就,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发展中的学生,更是让创新思维的培养难上加难,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只追求问题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思维发展的无限可能。创新意识的形成,应该是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与自然情景中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创新”的含义更贴近生活。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甚至是一些非常规的问题,学生应该本着独立思考的精神进行质疑,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探究,从而让数学学习具有更多生活气息,真正成为学生掌握数学规律,拓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创新热情
在我国的学科教学实施中,三维立体目标可以算是主流的教学目标制定标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目标维度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由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人为地固化了每个目标的内涵,致使小学课堂更倾向于因循守旧下的按部就班。从三维目标的实质来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方法、情感的途径,从而让数学学习灵活丰富学生的大脑,而非只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相应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真正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就应在设计教学目标阶段对学生的创新热情有针对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更多地结合学情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确立,而非一味依靠教参复制粘贴,因为那样的方式既不能明确学生的起点也无法有效推动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安排上,应以实验中产生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作为最基础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与数据之间的比较与分析,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与这种斜面原理相近的情况,把握一般性的规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善于借助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数学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及时反馈的必要性。很多情况下,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通常都是思维活动。即学生从接收到问题解决的信号到真实的问题解决,需要一系列的思考过程。但是,这种思考除了惯性上的思维,也存在一些突发的创新,许多简便方法的运用便可以看成是创新前提下的第二种选择。不过要强调的是,数学思维的激发未必是长效的。这就导致如果学生从练习到反馈经历的时间较长,可能也会错过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期。相反的,在思考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正确的肯定还是错误的选择,都给了学生质疑的机会,哪怕是基于固执己见的钻牛角尖,只要学生能够说出所以然就应该认可其思维中的合理性。不仅如此,由于质疑往往也是创新的前提,所以教师也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独立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是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考路径。这一点,在学习《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时就可以充分体现。
在一般性的计算中,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涉及一些大数目的计算时,计算器就有了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组织本部分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前提下也能了解计算器的结构,掌握一些常用键的名称与功能,进而学习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但是计算器的学习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带来省事的效果,而应在感知计算器的奇妙之余激发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习信心。基于此考虑,对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应该及时反馈,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事实上,学生在用计算器处理大数目的时候,对于相应的结果并没有完全明确的概念,甚至是答案的对错也未必能够一目了然。因此,除了计算器的常规性使用,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计算器计算结果验算,以估测的数据来大致判断结果是否准确,继而反思是否在计算器的使用中出现过操作不当的问题。
四、结语
学生正处于启蒙开智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义务阶段中,通过开发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与优势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对数学学科思维品质培养价值的挖掘,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手段对数学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与优化,以此来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培养,促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学科知识实现茁壮成长、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少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35):161-163.
[2]龚建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浅析[J].读写算,2022(33):10-12.
[3]张家峰.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探究[J].读写算,2021(3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