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最新应用进展

李华誉 杨顺勤 裘佳音 姚嘉敏 施旭东

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上海市,200020

摘要: 反流性食管炎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消化系统问题,而是一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流性食管炎不仅可能导致食管癌前病变如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甚至可能会变为更严重的食管腺癌。这些都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的恶性转变。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根本在于脾肾功能失调,胃气虚弱。因此,中医治疗强调调和脾胃、补益肾气以及疏肝理气,通过精心设计的中药方剂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中医治法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同时也包括内服中药、食疗以及配合使用的外用膏药等。这些方法因其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特点,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可信赖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DOI:10.12721/ccn.2022.157879
基金资助:上海市黄浦区青年医师培养资助计划(第三批) 编号:2023QN10
文章地址: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或)并发症,其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更高(占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48%~79%)。烧心及反流是其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哮喘、声音嘶哑、慢性喉炎、胸痛、消化不良及恶心等非典型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RE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并且病情持续不断,并且病情迁延不愈,可造成咽炎、哮喘等,长期的炎性刺激可引起食道狭窄,甚至发展成食管腺癌等一系列并发症,对人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现代医学多采用抑酸剂和胃肠道动力剂联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抑酸药易复发,长期用药易出现耐药等副作用。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下,对该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治疗RE。其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疗效显著。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反流性食道炎的中医理解

1.1病因病机探讨

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位,将其归入“吐酸”、“食管痹”等中医范畴,其病位在食道、胃,与肝、胆等脏腑关系密切,故《素问》曰:“诸呕吐酸,皆属热”,故其病机多属热。在《伤寒论》中,“胃余者”由上而下,由此而生。徐景藩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胃内容物反流”的观点,认为胃内容物反流,并与“肝-肺”关系密切[2-3]。由于肝气上涌,或者是肺气的肃降功能不全,所以,肝气就会变得比较旺盛,肝气向上,肺气向下,这就会造成身体的气机运转不畅,从而引起胃气上逆,再加上身体内郁生了火,而火性有上炎之势,所以才会造成胃液倒流到食管。其根本病机为气机逆壅,病位在食道,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外邪侵袭,素体虚弱,故应从脾胃入手,从肝肺入手。从中医五脏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如果饮食不合理,劳累过度,情绪不畅,或者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都会导致五脏亏虚,气血阴阳不足,脏腑之间的生克相互制约,导致了气机紊乱,还会出现湿、食、痰、瘀等实邪,阻碍了脾的升降,从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谢晶日凹教授提出,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脾胃两方面的失调有关,也可能是由于脾肾阳气不足,从而造成体内水湿、痰浊等病理性湿气积聚所致。由于不注意卫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情绪激动,先天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肝脾胃胆肺功能不全,导致肝脾胃胆肺功能不畅,导致胃失通下,胃气挟浊上逆,内邪对食道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反流、呕吐、烧心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刘万里等人提出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为“气逆”、“浊逆”、“热逆”、“酸逆”“四逆”,尤其“四逆”之“气逆”为本,“酸逆”为“热逆”、“浊逆”之证。总结起来,这种疾病主要是在食道和胃部,与肝、脾等脏腑有很大的联系。这主要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或者是对食物的偏爱,导致了脾胃受损,水湿、痰浊等邪气阻塞中焦,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热化火,火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从而导致胃气上逆[4-5]。可能是由于情志过于激动,或者是心情抑郁、思虑过多,导致肝气不畅,肝木克脾,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上涌;也有可能是因为长期损伤脾脏,病情迁延不愈,导致脏腑机能不全,脾胃虚,肝木乘之,导致气机升降不畅,导致胃气上涌。

1.2中医证候辨证分型

目前,临床上对于RE的辨证分型,各家医家都有各自的临证经验,甚至最新的《中国药典》(《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在辨证分型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我们从藏象辨证入手,认为脾胃失和、肝气郁结、肺失宣肃、心气亏虚、肾精亏虚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其治法应以和胃降逆法为主,并辅以疏肝理气、宣肃肺气、养心安神、补肾填精,并辅以化痰祛湿、活血等辨证施治,标本兼治,使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病情才能痊愈[6-7]

2中医药治法

2.1中药治疗

中医药用于该病的防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经方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推动了经方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由于反流性食管炎的不同证型,临床医生的用药也各不相同[8]。RE病程迁延不愈,常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其病因多为肝郁,脾胃运化力弱,内藏痰热上逆,热扰心神而成,以上诸证均可使疾病加重或反复发作,故以柴胡龙骨牡蛎汤除理气外,兼顾阴阳,还可安安神,减轻心理症状,并注重使病人身心愉快,情绪舒畅,对疾病的治疗亦有重要意义。

2.2中成药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中药汤剂的使用越来越少,而中药汤剂的煎煮和储藏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临床上多采用免煎剂进行治疗。文献报道,我们在CNKI,CBM,PubMed等数据库中收集了气滞胃痛颗粒治疗RE的RCT实验,共收集到1346例病例,发现气滞胃痛颗粒联合PPI治疗RE的疗效优于单独PPI。有学者前期对60例胃食管返流病人进行了研究,观察组采用荆花胃康胶丸加质子泵抑制剂与单纯西医治疗,并与单纯使用西医药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本研究共采集了70例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近、长期疗效进行比较,并对其缓解时间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平均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中药颗粒制剂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可显著缩短患者的病程,且近、长期效果较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3针灸疗法结合中药疗法

针刺治疗RE是一种常见的非药物疗法,以其简便、经济、安全的优势,在中医药治疗RE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临床上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在临床上采用针刺方法或艾灸配合穴位的方法也不一样。但其病位在食道与脾胃,且足阳明胃经行于上齿部,行咽喉、下膈,下至胃,以降胃气,故临床多取其腧穴。有学者以四逆散为基础,以针刺督俞、心俞、膈俞穴为主穴,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西医。有学者前期对60例返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了随机数字表的分组,并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以五行针法(五行针法)、西药(西药)进行干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RDQ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电针组优于西医。有学者将186例寒热错杂的GERD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到针灸与中药联用后,其症状、反酸量均比研究组高,因此我们认为,寒热错杂的GERD可以采用针灸与中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有学者对80例胃食管返流病人进行分组,采用温针法辨证治疗,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临床症状积分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温针灸辨证施治,在改善症状、减轻粘膜损伤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2.4推拿治疗

在脊柱推拿的基础上,通过对背部腧穴的刺激,达到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沉降胃气,使胃内容物不再反流。主治医生用的是从肝俞到三焦俞的一种推拿手法。首先,在靠近肝俞、胆俞、脾俞、胃俞(T9-T12)处寻找结节或剧烈疼痛,然后用一指禅按揉4个背俞穴、节块、强压痛点,尤其是左侧的反应点,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准,按1-2min即可。病人改为坐位,大拇指按T9-T12的相应部位,如果有弹响,则着重刺激相应穴位。然后在四肢上,按揉手三里,合谷,上巨虚,足三里等穴位,1-2分钟,最后梳理膀胱经。1个周期,14天,一周两次,共24个疗程。推拿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推拿治疗在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领域的应用却相对较少。然而,鉴于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对患者健康的潜在益处,推广推拿治疗应当成为现代医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不断探索其在不同病症上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推拿治疗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运用。

3总结

近年来,中医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中医治疗RE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法等认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我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临床上以经方、验方为主,但对其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更是少见,故中药治疗该病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