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是专门针对儿童的医护工作,需要特别的技巧和关注点。研究指出,临床护理人员与患儿以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需使用简单、清晰、亲切的语言解释治疗过程和医疗建议,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参与其中[1]。且患儿的安全和舒适感是优先考虑的因素,需保持护理环境的安全性,确保设备和药物的使用符合儿童安全标准。但在患儿年龄小、家属护理知识掌握不足、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下,儿科护理工作的效果不够理想。而中医辨证护理是一种科学、可行、特殊的护理模式,强调从辩证、辨病等方面展开干预,结合患儿心理、生理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管理,是提升儿科护理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针对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结合研究目的和实验比较而纳入了150例符合要求的儿科患儿,通过随机组别划分法形成两个小组,其中之一是对照组,患儿总数75例,男患儿/女患儿为42/33;年龄区间集中在1~11岁,以(5.43±1.20)岁为平均值;该组别患儿疾病类型如下:有32例为呼吸道感染,28例为支气管哮喘,15例为肺炎;另外一组是观察组,患儿总数同样是75例,男患儿/女患儿为40/35;年龄区间集中在1~12岁,以(5.84±1.22)岁为平均值;该组别患儿疾病类型如下:有34例为呼吸道感染,27例为支气管哮喘,14例为肺炎。两组患儿基线资料的比较是均衡可比的(P>0.05),开展后续研究有实际意义。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儿提供常规护理,主要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告知患儿家属该症状的引起原因、预防措施,为患儿及家属讲解正确用药时间、正确用药量,提出不按照医嘱用药的不利影响,并为患儿和家属讲解儿科护理的相应内容,告知患儿家属为其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清淡的饮食;做好患儿的卫生护理、安全护理,依据患儿实际需求调整病房环境,按照临床要求展开康复训练等等。
为观察组患儿提供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辨疾病护理:护理人员需对患儿疾病类型、特征、发展规律产生明确认知,提前判断病情的进展和变化,结合儿科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制定出防范意外情况的有效方案;护理人员遵循到顺势驱邪、辨势防变的基本原则,如若发现患儿精神不振,则以中医角度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判断患儿邪气方面的波动情况,及时介入针对性的外邪驱除;对于发生外邪入侵的患儿,食欲差、热而不寒是主要症状,护理人员和医师共同完成中医护理和治疗,避免邪气始终集中在患儿体内[2]。(2)辨体质护理:护理人员将患儿的饮食起居作为参考重点,了解患儿住院期间是否经常哭闹、经常不配合,总结分析其心理状况和用药的依从性,如果某患儿处在阳盛体质的范畴内,则护理工作以清热解毒为主,对患儿病情严重性进行科学评估,有针对性调整其体质,使患儿保持阴阳平衡[3];开展辨体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患儿面色、舌苔情况并做到认真观察,判断患儿病情有无好转,通过询问、观察等方式明确患儿日常睡眠情况、精神状况、身体职能等,从而其对体质类型有所了解。如果患儿存在气虚情况,通过黄芪、人参、枸杞子等中药成分配制成合理药方应用;如果患儿湿热问题显著,那么药物治疗以利湿祛火为侧重点[4];如若患儿脾胃虚寒,则中药饮食疗法遵循温热的原则,可以使患儿每日食用红枣山药粥、南瓜小米粥、鸡肉等。(3)辨识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具有一定特殊性,认为病理需与时间变化规律相一致,护理人员对患儿各个时期内临床表现有清晰认识,深入了解药物功能、生理规律,对患儿每日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进行有效分析,判断在何种时间段内介入护理最有效。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依据昼夜节律观察病情,有效地把握疾病、时间节律特点,明确一日内患儿体温的升高情况或降低情况;开展患儿用药管理工作时,护理人员注重时间的适宜性,从而全面彰显出药物的价值。(4)给予情志护理:患儿的精神状况与疾病的恢复密切相关,对于情绪稳定、状态良好的患儿,其临床依从性良好,治疗效果往往符合预期目标。如果患儿由于疾病和陌生环境等因素变得焦虑、哭闹,对于各项治疗未主动配合,那么儿科治疗及护理效果受到不利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充分考虑到患儿的年龄特点,秉持着人性化、精细化的理念进行干预,用双手轻轻抚摸患儿头部,或者轻轻触碰患儿手部,向患儿投入友爱、关心的眼神和问候,注重对患儿的表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儿解释治疗过程的必要性和好处,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需要配合治疗,可以借助图画或玩具等视觉辅助工具来帮助理解。并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比如让患儿专注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玩具、游戏、音乐等,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少焦虑和抗拒情绪。对于经验不足的患儿家属,护理人员应耐心对家属进行护理指导,引导家属认识到不同护理工作的意义,使家属做到积极配合。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护理质量。护理质量包括服务态度、沟通技巧、护理文书以及护理操作4项指标,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
(2)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依从性分为不依从、基本依从和依从,依从率=(基本依从+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3)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5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文资料,结果指标在临床上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x̄±s)表示,依次开展卡方检验、t检验,结果用%表示,P<0.05为组间有差异存在。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x̄±s,分)
2.2患儿依从性比较
经过两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有72例患儿的评定结果符合依从要求,总依从率达到了96.00%,与对照组的63例(84.00%)相比更具优势(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依从性比较[n(%)]
2.3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的总例数是71例,体现出94.67%的满意度,该指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3.1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
儿科是医院运行发展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收治的患者群体年龄较小,此类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不足,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等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患儿的临床疾病类型为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炎等[5]。上述疾病引起了患儿的不适感,导致患儿难以按照发病前生活、饮食,从而导致患儿出现多种不良情绪,对于护理人员和医生的各项操作不够配合,甚至出现强烈的抵抗情绪,从而对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在护理人员的儿科护理工作中,目前面临着很多挑战,如何提升护理质量也是该领域关注的焦点。研究指出,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是指在中医护理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特点,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进行综合管理和护理,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病理特点和脉象、舌诊等进行辨证施治,护理管理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辨证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6]。同时,多元化的中医护理管理不仅限于单一疗法,而是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和技术,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服务态度评分为(85.11±7.14)分、沟通技巧为(87.68±7.95)分、护理文书为(87.49±8.92)分、护理操作为(85.17±8.63)分,均比对照组更高(P<0.05),表明应用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更懂得如何与患儿沟通交通,护理服务态度更加端正,实现了提升护理操作专业性及规范性的目的。
3.2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有利于提升患儿依从性
影响儿科护理工作的因素偏多,其中一项关键性因素是患儿依从性较差。分析原因是年幼的儿童通常对治疗和医疗过程缺乏理解,无法完全意识到治疗的重要性,因此难以配合医生的治疗要求。且很多患儿对医院、医生、药物或治疗过程的恐惧感,所以不愿意配合治疗,例如,注射、手术、检查等过程可能会引起患儿的焦虑情绪[7]。也有文献报道,语言能力的限制或者儿童本身的沟通能力不足,使得医生无法有效地与他们交流和解释治疗的必要性,有些治疗过程可能对儿童造成不适,如不适合的药物口味、不舒服的治疗操作等,这会影响他们的依从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依从率为96.00%,相比对照组的84.00%明显更高(P<0.05),表明在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的影响下,可以缓解患儿大声哭闹、不配合医护人员操作的问题,使患儿在接受治疗时情绪更稳定,引导患儿保持良好的依从性。
3.3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有利于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的比较中,更高的是观察组,偏低的是对照组(P<0.05),表明在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的借助下,患儿家属更加认可、理解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避免护理工作中出现矛盾。此结果的出现可能是执行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明确告知了患儿家属不同护理工作的意义,耐心讲解儿科护理工作的要求、内容,对患儿的关心、鼓舞更多,所以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多元化中医辨证护理管理的重要性较为突出,是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有利于解决患儿依从性较差的问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