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著名诗人、翻译家罗伯特·佩恩曾这样评论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人自始至终都把诗歌视为自己文化中的一朵最美丽的花朵。”因此,向外国读者介绍这朵蕴涵在中国文化中的美丽花朵成了中国翻译学者们的价值使命。本文对旅游文本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列出了在诗词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文本的文体特征
旅游文本属于应用型文体,其内容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和宣传召唤。伍峰(2008)[6]对一般旅游文本的文体特点作了以下概括:“从整体上看,旅游文本具有以下特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信息量大,又不失文学性、艺术性、宣传性和广告性。”
以上是旅游文本所共有的文体特征,但汉英旅游景区宣传文本又各有其文体特征。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从行文习惯上看,汉语文本通常逻辑松散,擅长铺陈排比,故时常造成语义重叠。而英语则是一种形态型语言,讲究用词的简洁,逻辑结构和层次的清晰分明。英语行文紧凑,层层递进,抓住重点,一般着力描写景观的绝伦之处,引起游客强烈的游览兴趣。
二、旅游文本中诗词英译的常见问题
我国旅游文本中诗词英译常有以下问题:首先,许多译者对诗词原文直接照搬,译文晦涩难懂,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理解障碍。如,在描述西湖的旅游文本中常出现“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名句。如果简单地把这句诗翻译为“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Xizi”,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的英语读者会疑惑“Xizi”到底是什么,他们并不能理解“Xizi”是中国的四大美女之一,因此难以理解这句话。其次,中国诗词句式工整,讲究押韵,如果译者勉强模仿诗词的句式和押韵,常常适得其反,使译文看起来繁琐,读起来拗口。此外,中国译者在进行诗词翻译时常出现中式英语,影响了译文的整体质量,导致旅游文本中诗词英译的失败。
三、旅游文本中诗词翻译策略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能识别不同的语篇类型,而后选用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赖斯(Katharian Reiss)[1]把语篇类型、语篇功能与翻译方法联系起来,指出了语篇功能与翻译方法之间显著的对应关系。驾驭诗词翻译,要求译者不仅有丰富的翻译经验,还要有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必须注意的是,旅游文本中的诗词翻译技巧应当与文学文本中诗词翻译技巧有所区分。
在进行旅游文本中诗词英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到功能对等、省译、释义、归化。
(一)功能对等
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Newmark,2001)[5]对交际翻译原则的定义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交际翻译理论适用于绝大多数语篇,同时也适用于旅游文本,因为英语旅游文本大多为交际性质的,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景区的相关信息和劝导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例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英文翻译可以写为:“If you have friends who know your heart, distance cannot keep you apart.”译文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的同时,也具有音律美,让读者能感知原文的深邃与意境美。
(二)省译
唐代着名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写过一首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中提到的“五溪”就是当时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这就是西江》p8[3])
试译:Li Bai,one of the famous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once wrote a poem for his good friend Wang Changling.He mentioned “Wuxi” in the poem,which was the major habitation of the Miao people at that time.
此处译者将诗句省译,主要是考虑到这首诗重要与否。通过通读加分析前后文,译者发现此章节重点讲述的是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而在第三次大迁徙的地方提到了“五溪”(今重庆东南、湖北恩施、贵州铜仁、黔东南、湖南西北部等地)。由于战事不断,苗民遭受苦难,于是大量向西南地区迁徙,来到武陵和五溪地区,后来成为苗族的聚居地。而此处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提到好友王昌龄被贬时经过“五溪”,目的是说明地方偏远。值得一提的是,这虽是文化文本,但是有别于文学文本,所以旅游文本中的诗词翻译应不同于文学文本中的诗词翻译,前者可进行必要的省译,删除让目标读者困惑的语句,从而让译文更加清晰明了。
(三)释义
翻译旅游文本时,其中的诗词必要时可以进行省译,但这并不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文本中的诗词省略不译。因此,要对旅游文本中的特定专有名词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易于外国游客理解文化负载词的字面意思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以使译文更为完整丰富。
例4 在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in May),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 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
在这里,为了说明端午节,译文中对“端午节”和“粽子,作了注释性的说明。只有充分和恰当地运用一些翻译方法,游客才能获得真实的旅游信息,否则游客怎么也无法知道其深刻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四)归化
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作为归宿,让目的语读者能够顺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归化应包括古诗词翻译在内的所有翻译的基础,如果不能以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吸引读者,再美的古诗词、再有神韵的意境也无法传达。传播特色传统文化离不开异化策略。旅游语篇翻译的功能与目的非常明确,是以外国游客为依归的,因此英语译文无论如何变通,都必须在传统英语语言的规范体系内。译者可参照归化翻译策略的原则,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来处理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困难与问题。[4]
例6 桂林山水甲天下。
译文:East or west, Guilin scenery is the best.
“桂林山水甲天下”为宋代王正功所作,成为宣传桂林的最佳旅游广告语。其译文“East or west,Guilin scenery is the best”至今广为流传。[6]因为该译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使用了归化策略,化用西方著名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若将其翻译为“殊途同归”,则用了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读起来朗朗上口,游客可以产生共鸣。
五、结语
诗词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家们称之为“遗憾的艺术”,因为要在翻译中实现“信达雅”绝非易事。特别是在旅游文本中,诗词的英译面临着最突出的问题:难以准确呈现原诗词所蕴含的意境美和音律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应该放弃对旅游文本中诗词翻译的探索。相反,通过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译者可以让旅游文本中的诗词在英译时更好地被西方读者接受和喜爱,从而发挥出更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旅游英语翻译是一个需要再加工、再创作的过程,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要达到翻译的尽善尽美,译者需要积极进行旅游文化调查和典籍阅读,以更好地理解原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Katharina Reiss.(2004).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Erroll.F.Rhodes.Trans.) Manchester:Stierome.
[2]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李天翼2019《这就是西江》,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4]彭萍.实用旅游英语翻译(英汉双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5]NEWMARK P.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
[6]伍峰.应用文体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赵振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桂林古典山水名句的外宣推广——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谈起
作者简介:胡艳(1996—),女,汉族,四川遂宁市人,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