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诵读传经典 诗韵润童心——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拾隅

丘龙玲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第六小学,广东惠州,516083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曾说:五千年的文化中,有三千年的诗韵之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沁人心脾的那股芬芳,是最绚丽的风景,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浪漫的风情。一直以来,中国古诗词培育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内心,对我国青少年儿童心智的培育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关键成长时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学习至关重要。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重古诗词的教学工作,在学习中不但要指导学生领会古诗词所包含的道理,更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古诗词,主动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孕育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语文
DOI:10.12721/ccn.2024.15701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璀璨的瑰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之美的化身,是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中华儿女传诵的精神食粮。“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好友董传家境贫寒,衣着朴素,可是他饱读诗书,气质无需外在装扮便能另人惊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能体现出你读过的书、你的“内涵”。优秀文化对人的培养作用是没有任何物质能够代替的,蕴含着古人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美好的情操的“必修课”。在现阶段,我国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避免把优美的古诗词逐字解说成枯燥复杂的语言文字?如何能把学生不易理解的诗词意境之美展示出来,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古诗词学习?我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以读为本,读中理解。

书,不读通透,不足以明了其中之意义;诗,不诵读百遍,不足以体会其中之韵味。古诗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在其所蕴藏的细腻情感。不读,何以体会?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字,不可倒⼀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读多了才能明了其中的意义。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特别重视学生的读,因为读可以使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初步感知,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词的韵味,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读古诗词,有很多种读法。有的人说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匆匆过一遍,觉得这首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情真挚,是一首好诗词。有的人是则拿着“放大镜”,逐字翻译、细究古诗词,没有意思的地方恨不得也要读出意思来——“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古诗词学习中应该以何种方式去读呢?比如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的课本中,有个“古诗词诵读”单元,其中有一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是宋代词人王观送别挚友鲍浩然时所写的。词中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在学习上阙时有的老师是逐句逐字的教学生分析,以求弄懂词中每个字的意思,再来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把词中反用李白的《长相思》中的诗句也一一给学生解释清楚。如此美的诗词,却因为生硬的解读而没有了美意。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但词人并没有陷入离开的伤感中,而是以精妙的比喻寄予委婉的不舍之情,以惜春为由含蓄地对好友表达不舍和祝愿。上阕所写的水、山……多美呀,而这美只能自己慢慢地品读、细细地品味,并不能生硬地进行解读。所以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编排了以下学习形式:“课上导读”——先引导学生回顾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再梳理出自主诵读的步骤,如:借助拼音熟读;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词大意;自主诵读品味。“熟读成诵”——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诵读,自己去品味词中的韵味。“交流赏读”——在学生能够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自读成果。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再进行背诵,学生在说理解和背诵的同时也会加深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而其他学生在听的同时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二、以画为媒,感悟意境。

每一首古诗词,它都是一首优美的歌,一支翩翩的舞蹈,一幅让人无法移开目光的画,一个让人不忍再读的感人故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首诗,把山、水、花、鸟“画”了出来,读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生动画卷。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笔下的山水景物独具神韵,意境悠长,色彩鲜明,极具画意。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受此启发,我在新授完六年级所有的古诗词后,布置了一个特别的语文作业:在语文课本中挑选你喜欢的古诗词,并把它画出来。经过一个星期的等待,陆续有学生把作品交给我,看着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作,我真的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诗词的感悟能力震惊。“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画中暮春时节郁郁葱葱的枝叶、随着寒食节的东风而飞舞的落叶、飘散着袅袅轻烟的王侯贵戚的府邸、三个衣着华丽的王公贵族……一笔一画写诗意,一颜一色绘我感,从学生的绘画中,我感受到学生理解到了诗中所描绘的蒙受皇恩的权贵近臣的特殊待遇,以及具有一派承平气象的长安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描写了战士出征时和归来时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学生画了一个战士的背影,蓝色背景、大雪的天气,把战士返乡时百般凄凉的情境描绘地十分生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抓住了诗中的“绿”,画了一棵随风飘动的柳枝,不仅画出了春风吹过送来一片生机的动态变化,更让人体会到杨柳、春风有了人的情感——“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词一句,都是诗人的诉说,一笔一画,都是学生的感悟。以“画”为媒,让学生在画中感悟诗词的意境,在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以赛促学,徜徉经典。

诗词是传承精神的纽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词是永不放弃的坚持,“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诗词是勇挑重担的力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腹有诗书气自华”,北大才女陈更、清华新生武亦姝在诗词大会的表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诗词对人成长的作用,她们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让我们佩服,同时也激起了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有些古诗词比较难理解,创作的时间也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比较难理解诗词的寓意。为了增加学生与经典诗词接触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在班上组织了“班级诗词大会”,提前一个月时间公布活动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识记自己接触过的古诗词。根据观察,活动准备的那个月期间,很多学生课余时间都在讨论古诗词、互相背诵……班上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一个月后,我利用队活课的时间,举行了首届“班级诗词大会”,活动中,通过“点字成诗”、“飞花令”、“诗词接龙”等形式进行个人赛和小组赛。活动中,学生们全神贯注,争相抢答、选手们表现十分出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次的诗词大会,学生不但积累了古诗词,还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大会上强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指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背几首诗词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延续。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诗词之美,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并让他们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充实自己,涵养生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每一个人的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特别是年轻的力量。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多年璀璨的历史,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耀眼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商务印书馆,2020年12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3] 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5月.

[4] 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