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同学们能够认识到正确整理错题的重要性,将整理错题视为日常学习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和整理日常练习任务中的错题,在课余时候复习错题。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在整理错题时候将正确的解题步骤记录下来,让同学们定期复习错题,并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一起探讨错题的整理过程。同时,要注重对错题进行梳理,要求学生将错题整理当做学习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对错题整理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小学数学计算错题成因
(一)学生粗心大意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知识和能力的养成阶段,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由于疏忽,容易出现计算和判断失误,从而导致考试中失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对题目中小数点的位置、括号和其它运算条件不够重视,从而造成计算失误。例如,很多学生在“7÷-÷7=”这道四则运算计算题目中都会得到一个“7÷-÷7=1-1=0”的结果。这是因为这道题的两个除法算式都有“7”、“”,有些同学粗心大意,误以为两个除法的商是相等的,所以才会有“0”这一计算结果。有的同学在计算时书写潦草,然后在后面的运算中引入了错误的数据,造成计算错误。
(二)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
为了实现高效、准确地计算,小学生必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按照四则运算等计算规则和题目的解题思路来进行计算。比如,有些同学在“500÷25×4=”的时候,并没有仔细地分析问题,而是按照简单的公式,把“25×4=100”作为一个简单的公式,然后得出了一个错题的结论:“500÷100=5”。另外,部分小学生对题目的认识还不够扎实,加上对单词的阅读能力较差,对题目的判断不准确,对题目的要求也不能准确地把握,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这种情况在高年级的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又比如,一道正反比例的问题:“大圆半径与小圆的半径之比为3:2,那么,大圆和小圆的直径之比是什么?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3:2,那么大圆和小圆的面积比例是什么?”有些同学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时,没有正确理解“正”、“反”的概念及其有关知识,把题中的“两个”变量与“底面积”和“容积”混淆,导致出现错题答案。
(三)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与技巧
现阶段,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相应理论与计算方式,但在计算与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解题思路。许多学生只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探究,没有将过多地精力放在课后复习中,更没有按照教材中或教师教授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对数学题进行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相似类型更为复杂的题目时就会产生焦头烂额的现象,导致解题思路的错误。
二、小学数学计算错题的巧妙应用
(一)巩固薄弱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问题,可以巩固自己的薄弱环节,认识到整理错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准备一个错题集,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整理错题,定期对错题集进行检查,并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错题整理这一学习任务。通过对错题的梳理,可以使学生巩固自身薄弱的知识点,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形成良好习惯
教师要让小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完成数学练习任务后进行错题整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题整理过程中将正确的解题思路一起记录下来,要求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任务中要对学生错题整理意识进行针对性训练,对学生在错题整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实时检查,对于认真完成错题整理任务的学生教师要即时奖励,对于没有完成错题整理任务的学生也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确保班级内的每位学生都养成整理数学错题的习惯。
例如,在教授“商的近似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出一套关于商近似数的错题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错题的同时,对商的近似数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要反复强调计算商近似数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并督促学生及时地做好运算。同学们可以就怎样培养错题的正确的学习方式进行交流和探讨,在发现整理错题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及时与教师沟通。
(三)提高复习效率
整理错题集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知识重难点的复习效率。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按时复习所学新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结束后对新内容、新知识进行高效复习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进一步将新知识融入到错题集中,推动新旧知识点的有效融合,对推动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高度重视错题集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整理错题集的过程中复习所掌握的新旧知识点。
在进行“解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错题集中应用题的复习来提升解方程这一知识点的复习效率,对解方程的数学知识能力进行高效掌握。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解方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应用数学错题集,对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数学能力进行充分训练,在整理错题集的过程中有效融合列方程的数学知识。
(四)加强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错题产生的原因,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学生加强引导。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粗心大意等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列举出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题目,引导学生在做题前认真审题,对题干中的数字与计算符号注意,警惕题目中出现陷阱。例如,在讲解“一座钟时针长4厘米,它的尖端走过一昼夜的路程是多少?”这一题目中引导学生运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得出答案。如果学生没有充分了解“一昼夜”这一概念或没有认真审题,很容易得出错误的计算结果。学生在对这道题目进行计算时必须认真审题,圈出题目中的重要文字,在进行概念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避免错误出现。
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错题进行引导、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确保学习质量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动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加法概念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融合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错题进行客观分析。
结语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小学生。小学生在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与考试中出现数学错题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小学数学教师要客观、宽容地看待学生错题,思考学生产生错题的原因,研究如何让“坏事变好事”,利用错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运用错题集、错题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发挥错题的警示作用,让学生积极改进并加强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英.数学典型错题分析及教学改进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2,594(02):67.
[2]陈勋刚.小学数学错题成因及改进策略[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22(06):261.
[3]林凤翔.试析小学数学计算错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