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板块教学策略研究

曲乐

天津市塘沽育才学校,300454

摘要: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等。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文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等,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文学素养难以提升。因此,探索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保守

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形成浅层次的认知,认为中考只考背诵、默写及关键词句的解释等,导致教学目标的定位仅停留在记忆层面上。这种观念限制了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往往窄化为学习知识这一单一目标。教师将自己对古诗词的所知所解倾囊相授,却将古诗词分解得支离破碎,整体情感被消释,特有的情趣被放逐。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古诗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古诗词。例如,在学习《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以画作的形式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展示西湖的风景照片,请学生为照片题上恰当的诗句。这些方式能够借助美术、音乐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法,感悟诗词意境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应以简驭繁,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古诗词。首先,学生应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为理解诗词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初读古诗词,读正确、读流利,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最后,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把握古诗的意境,进行品读,感悟古诗的内涵。

(三)采用不同朗诵方式,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韵律美和节奏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和平仄,读起来悦耳动听、抑扬顿挫,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深情朗诵,注意字音的长短及语速的快慢变化,通过控制重音和语速变化,将个人情感融入诗词朗诵之中,真切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音乐美、韵律美和节奏美。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为例,朗诵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学生可以放慢语速,通过延长“有”和“天”的发音,感受古诗词语言的简洁之意、凝练之美。朗诵诗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前半句语调上扬,后半句语调则稍微平缓,通过朗读时语调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韵律美。朗诵诗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时,学生朗读每个小句时可以适当停顿一下,特别注意朗读“转”“低”“照”三个字时要逐渐加快语速,体现出诗词的节奏感和紧凑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诗词所蕴含的节奏美。

(四)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感受古诗词的视觉美和形象美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往往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通过描绘这些景物形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视觉美和形象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色彩、光影、空间布局等视觉元素来描绘景物,细腻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通过细心观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与象征,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领略古诗词中独特的视觉美。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诗人如何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人物、动物或事物的特征来传递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细致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语表达等,感受诗人的思想深度,从而领略古诗词所展现的形象美。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诗人白居易通过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绿杨”与“白沙堤”等景象,展现了水面与天空界限模糊、云脚低垂、光影交错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在饱览钱塘湖春天景色时对美景的恋恋不舍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想象春天钱塘湖湖面波光粼粼、云雾缭绕的景象,感受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及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之情,领略古诗词所展现的视觉美。通过“早莺”和“新燕”等词,学生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忙碌筑巢的动人画面,想象自己置身于春天的钱塘湖畔,耳边是早莺的清脆啼鸣,眼前是新燕忙碌的身影,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从而领略古诗词所展现的形象美。

(五)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可能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安定繁荣的时代,诗人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生平事迹等,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古诗词的内涵。首先,老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奠定基础。其次,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脉络,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逐渐领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可以采用情感代入法,鼓励学生结合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品味诗句,从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师首先为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此时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人也遭遇种种不幸,特别是晚年颠沛流离、生活困顿。再结合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然后带领学生细读诗句,分析诗词中运用的意象、修辞手法,如“风怒号”中的“怒”字,诗人把秋风拟人化,渲染了悲凉凄惨的气氛;诗人通过“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等表述,体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把“娇儿恶卧踏里裂”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对比,体现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天下寒士的关爱。最后鼓励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就是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眼睁睁看着茅屋被风吹破的诗人,品味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学生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人从最初对秋风破坏茅屋的焦急和对群童抱茅的无奈,再对自身处境的叹息及对天下寒士的关怀,最后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体会诗人层层递进、逐渐升华的情感变化。

结语

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更全面地认识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吉星.联想式教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以郑州市一二二中学为例[D].延吉:延边大学,2020

[2]陈继合.从核心素养入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