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计算教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本文将从梳理题目内容、简化计算过程、重视逆向推理等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识别易出错
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对数字及运算符号的识别存在较高错误率。常见情况包括将相似数字混淆(如24与42),以及运算符号的误读(如加号与减号混淆)。此外,在抄写题目时,学生容易遗漏或错误地记录数字,尤其在列竖式计算时,此类错误尤为明显。
(二)计算能力下滑
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下滑,具体表现为计算正确率显著下降,学生在面对基础计算题时频频出错。同时,简便计算能力的不足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学生在遇到可以通过简便方法快速求解的题目时,往往缺乏灵活运用计算技巧的能力,导致解题效率低下,限制了他们数学思维的拓展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验算反思不充分
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在完成计算后,缺乏主动反思和验算的习惯。即便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也往往仅检查计算结果,而忽视对原始信息(如数字、运算符号)的核对。同时,学生在验算方法上显得单一且不够有效,缺乏多样化的验算策略,导致错误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探析
(一)梳理题目内容,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迅速且准确地捕捉题目中的核心信息,是提升解题效率与计算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读题与审题技能,帮助他们在计算中提炼解题的关键。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当面对涉及实际应用的题目时,如:“小明在超市购买了两种水果,苹果每千克5.6元,他买了2.3千克;香蕉每千克3.2元,他买了1.5千克。请问小明购买这些水果总共花费了多少元,以及他如果给了收银员2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颜色鲜明的记号笔,将题干中的直接信息,如“苹果的价格5.6元/千克”、“香蕉的价格3.2元/千克”、“苹果购买的数量2.3千克”以及“香蕉购买的数量1.5千克”等明确标出。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快速搭建起解题的初步框架,还能让他们对题目信息有一个全局的把握。接着,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即“计算总花费”和“计算找回的钱数”这两个要求背后所蕴含的数学逻辑。对于“计算总花费”,学生需理解这是将苹果和香蕉的总价相加的过程,即分别计算出苹果和香蕉的总价(单价乘以数量),然后再将两者相加。而对于“计算找回的钱数”,学生则需理解这是用给出的钱数减去总花费的过程。基于小数的加减法规则,学生能够轻松地列出苹果的总价为5.6×2.3=12.88元,香蕉的总价为3.2×1.5=4.8元,进而得出小明购买这些水果的总花费为12.88+4.8=17.68元。然后,学生再用给出的20元减去总花费17.68元,得出应找回的钱数为2.32元。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如何精确捕捉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还能有效提升解题效率与计算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减少因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错误。
(二)简化计算过程,提升整体计算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面对学生在分数计算中常感到的繁琐与困惑,教师应成为智慧的引路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并传授简便运算的秘诀。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迅速找到解题的捷径,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计算效率。以“分数乘除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些既具挑战性又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题目,如:“计算 (2/5) × (5/6) ÷ (1/3) 的结果”。若学生直接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虽然能得出答案,但计算过程相对繁琐。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特点,发现可以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即 (2/5) × (5/6) × 3,然后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约分技巧进行简化。即,(2/5) × (5/6) × 3 = (2×5×3) / (5×6) = 1。而在“四则运算”的教学中,简便运算的方法更为多样,例如计算“999 × 778 + 333 × 666”,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乘法项中的999是333的三倍,因此可将原式改写为:999 × 778 + 333 × 666 = 333 × 3 × 778 + 333 × 666= 333 × (3 × 778 + 666) = 333 × (2334 + 666) = 333 × 3000 = 999000。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掌握简便运算技巧,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灵活性,学会如何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找到最优的解题策略。
(三)重视逆向推理,增强反思验算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灌输,而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从已知的信息中逆向推导未知的结果。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一个数除以7余3,且商为6,那么这个数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从已知的商和余数出发,结合“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数学公式,一步步推导出被除数的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逆向思维的能力,更深刻理解了除法运算的本质。又如,在教学“面积”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且其长为8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为解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逆向使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 = 长 × 宽),即宽 = 面积 ÷ 长,从而得出宽的数值。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逆向推理,更要强调验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求得的宽与已知的长相乘,检查所得结果是否等于已知的面积,培养他们的严谨性和自我修正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纪曙娟.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
[2]肖赛男.让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充满张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