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将这两者有效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情感的认知与调节,增强其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通过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观点和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小学语文课本与课后教育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挥其思想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发掘学生的人文意蕴,既是学生全面提升语文技能的根本,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资源。许多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著作都能展现出鲜活的生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课本的教学资源,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运用教学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更好地看待人生,培养和发展良好的情感和精神感受。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在语文学习中,老师把有关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语文的阅读和讨论中,并把它们融入了作业和写作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鼓励学生对话,在表达中得到真理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谈,首先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清楚地分析和评价学生的性别、家庭、年龄等信息,并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会话。首先,要注意对学生的外部行为进行自觉地考察,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组织诵读竞赛,以了解其心理素质和行为反应。其次,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心声,认识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做出一个归纳。最后,老师还可以建立小声交谈,以便更好地理解同学们的情绪,悄悄话的设定能让同学们彻底解除不敢说、不愿面对面说话的心灵桎梏,通过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实践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老师要让他们有机会和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语文的形式,使其感悟真理,达到了心理健康的目标。比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老师可以让他们做一个简单的问答“为什么小孩那么喜爱车子,而不让母亲给他买呢?”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沟通和讨论,发现孩子是个懂事又爱妈妈的孩子,懂得妈妈的难处,所以不让妈妈给他买东西。老师们会安排同学们去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热爱,通过言语的交流,使他们体会到了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同时培养了他们爱护父母的情感。情景联系仅仅是语文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使语文学习者能够积极地进行口头交流,要求老师时刻掌握口头语文交流的机会,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活动,适时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探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
(二)开展丰富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要学会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地位,所以学会与人交往尤其是要学会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竞争力,增强自己的挫折感。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习的适应能力、竞争意识和对挫折的耐受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到现实的活动中,既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最好的培养,又是提高其社会竞争力的最好时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阅读、讲故事和写字等多种形式来测试和评价他们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对学生的竞争意识有了一个崭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学习他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制定科学评价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在实践中,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师生之间最直观的沟通与对话。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差异,老师对不同类型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信。在评价中,要善于发掘出突出的优点,在评价中要注意形式与内涵的个人化。比如,在教授词汇拼写方面,老师会给那些平时说话很小的同学以激励,在同学们信心十足地拼读时,老师要给他们一些表扬诸如:“你很棒,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学生读错了,老师们可以宽慰地说:“别紧张,看清楚再读哟。”在评价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个性,给予缺乏信心的同学以示激励,对于有较高自我意识的同学,一般都会给予期望的评价,比如:“如果你能扩展得更广,跟别人讨论会更有成效。”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开展自我评价,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创造性。同时,老师也要提倡学生互相评价,在彼此的评价下,能实事求是、中肯地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并把自己和自己对照起来,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健康渗透。因此,在具体的课堂中,可以按照教材的要求,指导同学们进行多方互动、互相评价、互相借鉴,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小学语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结语
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是一个长期而又繁复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践,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应以学生为中心,用心引导学生,用知识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享受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与品质,推动语文与心理健康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邹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C]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677
[2]李韦鹃,王德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3)
[3]刘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
[4]王永科.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5]兰琦.探究如何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C]同行.2015年9月(上).安徽同行杂志社,2015:322
[6]赵文婷.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2009,(08).
[7]王恭连.随课潜入,润心无声—一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新读写,2022(15)
[8]胡丹.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路径与策略[J].成才,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