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探究

白萨日娜

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第一中学,029400

摘要: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高中生物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高中生物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高中生物;社会责任;培养
DOI:10.12721/ccn.2025.15700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提升生物教学内容的社会性

在过去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仍有一些老师还在使用着传统的应试教学思路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而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教科书,缺少了较为生动的社会案例,这对学生的学习思维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导致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不足,不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但是,站在社会教育的立场上,在生物课程的基础上,将合适的社会实例与生物课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课程的社会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些课程。

2.给予学生探讨社会事务机会

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要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观念,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的发展与建设的作用。这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的培养,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社会问题的好时机,让他们更愿意运用自己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他们对社会事物的参与热情,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策略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由于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时,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必须深入地挖掘课本的内容,理解生物课本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如在讲授「生态系中的物质循环现象」时,老师就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因为只有把课本上的内容弄清楚,才能在生活中发现与之有关的现象,才能有效地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就这部分知识而言,它和生命和植物的蒸腾有关,和我们国家有一句谚语“树大招风”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其进行教学。首先,按照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微课视频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很快地认识到“生命”、“植物蒸腾”是什么,进而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如果把祖国比作一颗参天大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树下的一粒砂砾。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共同努力,才能让这株巨树扎根得更深,生长得更好。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社会责任教育与生物知识的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意识和观念,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精选教学方案,突出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许多知识都是在以前的教学阶段没有涉及到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些知识感到抵触,而这些知识越积越多,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越低。生物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对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外,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在对生命科学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通过生命科学知识来处理生命科学问题的一种能力。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突出有益于人类的价值导向与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并能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一起讨论,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在教学“生态系统”课程时,教师可将社会责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意义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分组扮演,并在讨论中指出“自己”在其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重要地位。此时,老师强调,只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才能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活动,体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其社会责任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形式,如生物实验,生物创新竞赛等。例如,在生物创新方面,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制作“生态瓶”,通过这个过程,同学们既能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又能理解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对动物生存的影响,最后,老师们还能通过对比“生态瓶”与社会的联系,来培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责任感、互帮互助、爱护公共物品、保护环境等品德。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生物学知识的魅力所在,更可以在活动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从“环境保护”,“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珍爱生命”,“辨别迷信与伪科学” 等方面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以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重视在现实环境中对责任对象的关注、认同和归属感。使同学们从心底感到团体所带给他们的集体自尊与荣誉,从而主动内化社群的准则,并自觉遵纪守法,主动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4.充分利用校外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生物学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校园,更应向校园外渗透。在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到了教师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要注重与当地资源相结合,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概念被提出之后,很多地方都对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老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用查阅相关资料、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所在的区域到底有哪些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以改善,以及它们的效果是怎么样的。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和理论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这种实践中,既能提高学生查阅、分析、整合材料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新一代的青年,能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做出怎样的贡献。

同时,老师也应鼓励同学们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比如去医院无偿献血。透过生物学课程,同学们了解到血液对于维持生命的重要性,以及适度的献血会对健康有好处。并且很多情况需要输血救命,比如急性大出血,溶血性贫血,严重贫血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升华,并对社会责任教育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教师要不断地革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建并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落实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盛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探究[J].文理导航,2021(05):71-73.

[2]高橼.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下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高考,2020(01):151.

[3]王立敏.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