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有数据表明,2023年新能源汽车售出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为31.6%。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在这一趋势下,如何救援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与化石能源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结构的特殊性要求救援人员采用科学的救援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救援工作。
1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特征
与传统汽车产业不同,新能源产业诞生不久,尚不成熟。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升高,越来越多人群以选购新能源汽车为首选,但安全问题仍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众多汽车厂商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款式新颖、多样,但性能、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新能源洗车因动力结构的特殊性并未安装冷却系统。运行状态下,电池持续升温,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的电池因未及时降温,在发生 交通事故后很容易在外力的影响下自燃。另外,新能源电池多安装锂电池,一旦内部短路,火灾的发生概率也很高。此外,施加外力还容易引发电池爆炸[1]。所以说,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强、伤亡率高、不具有季节性、事故危害性高等特点。
新能源汽车交通施工的救援程序相对复杂。在出现交通事故后,交警率先到达现场处理,在评估事故严重程度,若事故属于重大事故或是存在急需救援的需求,交警负责通知消防。相互通知的过程影响了救援工作。
2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救援场景与救援技术
2.1救援场景
受新能源汽车类型影响,交通事故处置会面临多种救援场景,为保障救援的有效性,应根据具体的救援场景选择合适的救援技术。
场景一:易燃气体储罐泄漏
在救援处置时,首先需要关闭发动机,拔出智能钥匙。其目的是避免设备动能以易燃气体接触引发火灾、爆炸,救援人员在穿戴防护服、绝缘设备的基础上开始处理。合理划分事故处置区域并严格控制进入人员数量。通过派遣关阀小组成员以手动方式关闭储罐阀门。关注周遭环境变化,在发现危险因素时及时预警示意,引导危险范围内小组成员躲避。救援人员应做好气体的稀释工作,以防治气体含量超出极限引发爆炸。在事故发生区域外围设置好保护带。通常情况下,可使用水幕水带。因天然气与水接触后容易发生冷爆炸,所以,针对使用液化天然气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液化天然气储罐与水接触[2]。
场景二:电池电解液泄漏
在救援处置时,合理划分事故处置范围并严格控制区域内人员数量。对于参与救援的人员,需穿戴好防护设备,做好自我防护。为保障自身以及他人安全,应以远程断电为主,尽量避免深入到事故范围内。做好毒烟防护,因电解液泄漏会产生有毒气体,所以,在救援处置时,可采用水或是中和药剂等稀释空气中毒烟成分,又或是利用大功率的排风设备吹散区域内聚集的毒烟,从而避免个人中毒或是中毒爆炸。
场景三:积水浸泡
救援处置时,救援人员可按照普遍事故处置程序有序救援。其原因在于此时储能装置危险性不会升高,发生触电、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可能性很小。
2.2救援技术
首先,在救援工作开展之前,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确保事故发生时的有效联动,尤其是消防、医疗以及交警部门,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立即做出反应,相关人员掌握事故现场具体情况,包括:具体位置、时间、车辆损毁情况、是否包括危险品输送车辆、人员伤亡情况等,立即调配附近的消防中队以及救护车辆前往事故现场,并将现场情况详细告知消防以及医护人员。为确保消防以及医护车辆的快速到场,交警部门立即做好周边的道路管理、车辆疏散工作。消防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对现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排除危险隐患,尽快展开救援。
其次,消防人员需要做好事故现场的情况分析与安全管理控制工作。消防人员自身穿戴好安全防护设施,检查车辆是否存在其他安全风险,判断车辆电池种类,如果不能准确判断需要与厂家联系,了解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新能源汽车容易出现起火问题,为避免车辆起火对其他车辆带来影响,交警部门做好道路交通管制工作,且交警需要佩戴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
最后,新能源汽车出现着火、电池变形等问题时,消防人员需要佩戴绝缘鞋、手套等防护装置,避免静电、高压电风险;消防人员关闭车辆电源,静置一段时间后,继续作业;对电池进行密封绝缘处理;电池液泄露时,注意防火,少量电池液可以利用吸液垫进行吸收,之后将吸液垫进行焚烧;大量电池液泄漏需要按照危险品处理流程进行处理。电池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容易出现复燃问题,增加救援难度,需要利用水雾对车辆进行降温,同时长时间救援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关装置准备。
3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救援处置程序
3.1现场管控
第一,根据事故区域规模、周边地形区域特点等利用道路标记等工具封控现场,在能见度相对较低时,需要适当增加照明设备。第二,合理划分事故现场周边区域,临时布置有序的救援现场,同时加大现场管控力度,以事故点为中心,周边10米范围内进入无关人员进入[3]。第三,做好警戒工作,比如,穿戴能见度、识别度高的服装,在下车前,检查周边环境,保障安全。第三,针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做好应对工作,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做好事故处置区域内各种迹象的识别工作。
3.2风险评估
在救援处置时,需要重点识别事故车辆所使用的能源类型,做好询问工作,包括询问车辆驾驶员、周边行人等。查看车辆相关文件,如汽车手册等,救援人员也要观察车辆外形、设备等,尤其是特殊设备,必要时,询问厂商。在厂商的帮助下制定有效的应对处置方案。仔细检查车辆各组件的状态。在未确认安全等级前,救援人员应避免采取任何活动,此外,做好未穿戴好防护设备前不贸然接触事故车辆的任意部件。做好能源隔离工作,比如,针对高压电缆,救援人员在接触前需要穿戴1000V 的专用绝缘手套。
3.3生命救援
救援人员需要在评估安全等级的基础上,辅助医护人员完成生命救护。救援人员应做好受伤人员的情绪安抚工作,对于被困人员,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受伤情况,确认救助优先级。
3.4创建绿色通道
救援人员需要使用适当的工作稳固车辆,避免在救援期间出现车辆或是设备位移等问题。清理需要拆卸的设备组件,同时要避开高压设备。根据说明书等破拆设备,创造救援空间。同时也要合理规划安全气囊的距离。
3.5快速转送伤员
根据被困者的状态、受伤情况、位置等确定被困人员的转送方案,以保障在最佳时间内都能够接受到最佳的治疗。救援人员也可使用合适的设备辅助医护人员完成伤员的转送工作,以争取更多的救助时间。
结论: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救援技术能够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为保障救援处置的有效性,救援人员应根据实际场景选择对应的救援技术,同时做好统筹安排、现场管理等各项工作,收集相关信息,为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救援人员也要做好自我防护,避免触电、中毒等。
参考文献:
[1]苏美玲,冯晓锋,刘晨辉,等.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特征分析——以长沙市为例[J].交通信息与安全,2022,40(06):165-172.
[2]陈俭.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救援技术研究[J].时代汽车,2022,(19):193-195.
[3]姜良维,张树林,金会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特征及其管控对策[J].人类工效学,2021,27(0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