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内科的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相对较为常见的一种,此种病症具备病程长的特点,临床症状主要包含食欲不振、反胃、恶心等。新时期的生活环境中,虽然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等,增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概率,此种病症容易出现治疗后反复的情况,为了避免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给患者健康带来不良影响,降低胃癌的发生几率,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临床治疗,从而收获良好的治疗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于医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选择140例进行研究,且经过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分别有患者7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在42—70岁;而观察组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范围在44—72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的患者而言,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即给予患者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每天服用1次,20mg/次,同时配合使用枸橼酸铋钾,用量为1200mg/d,还需配合服用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用量分别为1000mg/d及2000mg/d,常规治疗方式的治疗周期为2周。而观察组开展治疗工作时,需要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替普瑞酮,一般要求患者于饭后30min服用,用量为50mg/次,3次/d,2周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研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两组患者的显效、有效、无效数量,之后计算得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开展统计学分析工作,利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能够进行比较。
2.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7%,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讨论
结合对消化内科各类疾病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此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中,较为常见的为广泛性胃粘膜固有腺体发生萎缩,且此种病症的突出性特点为胃粘膜的局限性强。针对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几率较高,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与人们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之间有直接关联,且在近几年的发病群体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趋于年轻化,医疗行业需要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以防出现病症加重的情况。
传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方式认为此种病症为良性病变,但是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则会加速疾病的发展,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还容易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成效,本文选取140例患者分成两组展开研究,以药物治疗方式为主。但是,仅仅应用某种常规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在多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疗效并不理想,所以,就需要采取全新的治疗方式,本文推荐辅以替普瑞酮对患者进行治疗。
替普瑞酮是一种新的胃肠粘膜保护剂,这种药物属于萜烯类药物,对患者的胃粘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从而发挥很强的抗溃疡效果。在患者用药后,药物作用会对患者的胃粘膜起到保护作用,促进患者胃黏液内的重碳酸盐能够获得显著升高。另外,此药还可显著提升患者胃粘膜当中前列腺生物的合成能力,对患者胃粘膜流血的情况有很大的改善。
本文研究主要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将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资料,然后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将两种治疗方法分隔开进行分析,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替普瑞酮进行治疗。通过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住院时间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替普瑞酮结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王安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9):61+63.
[2]刘奕明,钟平玉.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