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管理评价

苑旭

安平网都医院,河北安平,053600

摘要: 在现代医学中,心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需求日益增加,而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治疗对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优化抗栓药物治疗的流程,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康复效果。本文探讨了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设计和实施的关键要素,并评估了临床路径对手术结果的影响。利用病例研究和临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能够显著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抗栓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并获得患者的高度满意。展望未来,个体化治疗策略、技术创新和基于最新证据的更新将进一步优化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管理,将提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心脑血管;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管理;效果评估
DOI:10.12721/ccn.2023.1573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心脑血管手术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手术前、手术期和手术后都面临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而抗栓药物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的预防与治疗。然而,对于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的管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抗栓药物的选择、剂量调整、监测方法等[1]。针对这些挑战,临床路径管理被引入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治疗中,以优化治疗流程和提高手术安全性。临床路径管理是一个基于标准化指南和最佳实践的系统方法,旨在通过协调各个医疗环节,提供一致的、高质量的抗栓药物治疗服务[2]。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管理的效果和作用。

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接受抗栓药物治疗的背景和重要性。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旨在预防术后的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在手术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随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术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生物指标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抗栓药物治疗。术前抗栓药物的应用,可以预防术中和术后血栓的形成,减少术中和术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在手术期间,患者接受手术刺激、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血液凝块和血栓形成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选择使用抗栓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常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及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凝血机制,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

二、临床路径管理作用

临床路径管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路径是指一系列针对特定疾病治疗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方案,旨在提供系统化的医疗流程,优化患者护理和治疗效果。

1.优化治疗流程: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了治疗流程中的各项操作和决策,确保抗栓药物治疗的准确、快速、有效。通过明确治疗目标和操作流程,减少了决策延误和沟通错误的风险,提高了治疗的一致性和效率。

2.提升手术安全性: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减少术中和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临床路径管理通过明确适用者、使用剂量和时间、术前准备等方面的规定,确保患者得到准确和适时的抗栓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3.改善治疗效果:临床路径管理的制定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医学证据,旨在优化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通过规定合理的抗栓药物使用方案,减少手术相关的血栓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的效果。

4.促进患者康复:临床路径管理重视患者的全程护理和康复,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监测和康复指导等方面。规范的抗栓药物治疗流程可以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康复速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临床路径管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标准化治疗流程、优化手术安全性、改善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临床路径管理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更科学、高效和个性化的抗栓药物治疗,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手术成功和康复。

三、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要素

1.标准化抗栓药物选择:临床路径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类型和手术特点,确定适用的抗栓药物种类。常见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及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2.剂量调整:临床路径需要明确抗栓药物的剂量调整原则,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年龄和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确保患者接受到准确而安全的药物剂量,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治疗。

3.监测方法:在抗栓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路径应明确监测方案,如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指标(PT、INR)检查等。这些监测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患者对抗栓药物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4.有效的团队协作和流程管理: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需要确保医护团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顺畅,确保每位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责任和角色清晰。流程管理应具体明确每个步骤的时间、责任人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流程的顺利完成。

四、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估:

1.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相关并发症是抗栓药物治疗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例如,对于心脑血管手术患者,血栓形成、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用来评估抗栓药物治疗的效果。通过对大量的手术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临床实验,可以评估抗栓药物在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的效果。

2.抗栓药物合理性评价:抗栓药物的合理性评价可以通过评估医生在遵循临床路径过程中的抗栓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等方面来进行[3]。比如,抗栓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是否符合相关指南或标准,以及是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个体化调整等。这可以通过回顾患者的临床记录和病例研究来评估。

3.患者满意度评估:患者满意度是衡量临床路径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或面访的方式,可以了解患者对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的理解程度、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整个治疗过程的评价。这有助于评估临床路径是否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五、小结

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估是对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评估指标包括手术相关并发症、抗栓药物合理性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因素。通过回顾性研究或临床实验的数据分析,可以评估抗栓药物在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的效果,并了解医生在抗栓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方面的合理性。此外,患者满意度评估可以提供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满意度的反馈。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为临床路径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确保抗栓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一评估过程有助于提高抗栓治疗的质量,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汤博睿,王华光,王鑫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管理评价[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2,32(02):138-150.

[2]吕学锋. 抗栓药物对BPH手术围术期出血影响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

[3]赵东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治疗中抗栓药物的新进展[J].中外医疗,2012,31(2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