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缺血以及血液供应障碍等产生于头部位置即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脑血栓等是临床中常见的脑梗死疾病类型,其中在所有脑卒中当中脑梗死占比80%左右。导致这一疾病的原因较多,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肥胖以及各种动脉炎等。而老年人是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加之这一疾病具有发病快、病程长以及预后较差等特点,在实际进行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提高护理方法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118例我院收治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全科护理服务内容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研究对象:60例我院收治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分组方法:抽签法;组别与方法:全科组(n=30,全科护理服务内容)、常规组(n=30,常规护理)。全科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在62~77岁范围中,中位年龄为(69.84±2.78)岁;发病时间2-22d,平均(12.59±1.35)d。常规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在61~76岁范围中,中位年龄为(69.76±2.59)岁;发病时间2-21d,平均(12.44±1.27)d。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在对比后显示P>0.05,存在可比意义。
1.2方法
对老年人脑梗死病人实施全科护理的方式有五种:病情监测,症状护理,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用药安全。病情监测是在护理人员对住院的患者进行意识情况的实时观察,有效地掌握其病情发展程度;要对患者的瞳孔形态、光反射、病变程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了一方瞳孔的异常或者是增大,说明已经出现了颅内增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脉搏、血压、呼吸、体温等,要了解这些数据是否符合标准,如果病人的身体有了异常的上升或者下降,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并且要保证病人已经做好了治疗的准备。因为老年脑梗死病人会有一定的疼痛,所以如果病人的疼痛比较剧烈,可以考虑到颅内压增高,并且要做好对病人的治疗和病情的记录;需要护士对患者呕吐状况和呕吐物性质做好检测和监测,以便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同时要注意观察病人出现抽搐的时间和部位,注意观察病人的神经功能,防止出现意外。心理干预:因为老年患者在心理承受能力上比较弱,所以在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需要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语言上的鼓励,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饮食护理主要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在个人偏好的前提下,不违背营养均衡性原则,告诉患者要摄入半流质食物,嘱咐家属尽量小口喂食,如果患者和家属有鼻饲喂养需求,要尽量满足;建议病人在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 B类物质的食物,保持维生素的均衡;尽量不要吃太多的刺激食品,如:太多的油脂、辛辣等。用药安全是指指导患者在安全、合理的条件下使用药物,护士要将药物用法及用量、注意事项等信息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以提高患者对治疗药物的认知;其次,对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护士应控制好注射速率,使之符合合理的注射需求[1]。护理满意度、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是老年脑梗死病人实施全科护理的常见观察指标。其中,护理满意度可以被划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程度,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使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这种量表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更加客观地对在护理过程中的患者负性心理程度进行反映,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就会越好,负性心理程度就会较低。
(一)心理康复护理
脑梗死病人的发病比较突兀,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他们面临着疾病所带来的改变,这就会让病人产生一种悲观的感觉,经常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这会对他们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康复护理。首先要给病人解释一下脑梗死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康复方案,同时还要知道病人的症状和性格,听取病人的心声,有针对性的给病人做一些心理辅导,减少病人的绝望。有学者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早期心理康复护理能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康复信心,使其积极配合相关训练,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对于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可以是发病后24小时,也可以是病情稳定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是在神经症状无进展,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
(二)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其发病后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极易引发误吸和营养不良等危险事件。曾经有过一些研究,对脑梗死的吞咽障碍患者展开了早期的筛选和评价,之后再针对他们的不同状况,为他们提供了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法。经过这些方法的实施,病人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误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病人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改善。所以,在脑梗死病人中,必须对病人的吞咽功能做出正确的筛选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以加速病人的吞咽功能的康复。在对病人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时,要加强舌、口唇、咀嚼肌的功能,同时还要配合一些冷刺激,同时配合针灸等中药的干预。
(三)肢体康复护理
脑梗死后,患者的运动功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对其进行主动的运动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其神经功能缺陷。一些学者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了研究,并对病人进行了早期的肢体康复护理,在执行了所有的措施之后,可以看到,病人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都有了显著的提高,NIHSS评分也有所下降,这说明了肢体康复护理在病人的运动功能恢复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还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神经功能缺陷。还有一些学者对脑梗死偏瘫病人进行了研究,在病人发病的早期,在病人的身体上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结果显示,病人的身体运动功能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并且得到了病人的普遍认同,对病人的满意度也比较高[2]。
(四)语言康复护理
脑梗塞病人有很高的言语损伤率,所以必须注意提高病人的语言能力。有学者对脑梗死患者的语言功能康复护理进行了研究,所选的患者存在着运动性失语,在进行具体的干预时,经过了早期的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病情程度。所以,通过行之有效的语言康复训练,可以让患者的语言功能获得更好的恢复。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系统、全面的语言评估,进而对语言功能障碍程度展开有效的判断,在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再采取适当的措施。
(五)早期活动
有研究显示,对多数脑梗塞病人来说,及早活动是十分有效的,但在这段时期内,必须适当地控制好自己的活动强度等,并尽量避免过多、过多的过早活动。目前,对于脑梗死运动的最佳时机还没有决定,一般认为可以在病人发病后24小时之内,协助病人进行有关活动,包括床上运动、下床活动等,并且上述活动不会引起急性事件等,没有任何关系。有学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超早期活动,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负性情绪。
(六)运动治疗
在早期运动干预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比较多,比如Bobath技术,它主要包括了床上的主、被动运动,之后是床上的主、被动运动,之后是床上坐起的训练,逐步过渡到坐位平衡,在训练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站立和站立平衡的训练,之后还可以鼓励人们进行步行,最后还可以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等,每天1次,每次2小时。上述技术可以按照神经的正常生理学和发育学的要求来实施,通过多种诱导方法,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在大脑损伤后的运动控制能力。目前,体育再学习技术在我国已受到普遍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早期主动和反复训练的需求。在主动式和被动式的运动训练开始时,有些病人仍然是躺在床上,不能坐下,不能走路,这个时候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想要让病人多做几次,可以让病人在一个小时内做一次。在翻身过程中,要记录病人的身体机能位置:50度左右。在肌力测试为Ⅱ级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坐位锻炼,首先将床摇起,让病人靠床坐,习惯后逐渐转变为下床坐轮椅。持续的时间逐渐延长到每天1小时左右。当肌肉力量达到Ⅲ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锻炼站立,在护士的搀扶下进行站立,首先从1分钟开始,慢慢的增加,然后再慢慢的降低支撑力量。当肌肉的力量达到 IV级时,就可以开始走路了,在辅助的帮助下,就可以自己走路了。其他贯穿于整个康复阶段的锻炼内容具体如下:在床上进行被动训练,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肩关节的曲屈、内伸、外展,肘关节的曲伸,到腕关节、踝关节的活动,以及手指精细运动训练。分次进行,每一天的总时间不低于40分钟。主动训练首先要在床上展开躯干肌恢复训练,比如摆肩、摆腿、翻身、双桥运动等,之后还要强化手部承重训练。每日累计至少60分钟。逐渐地向下活动、走路、拄着拐杖、人帮助的方向发展,直至能自己走路、上楼梯。
(七)生活护理:
首先,要对患者展开饮食和运动的指导,要针对患者的情况,制订出个体化的指导方案。在饮食上,要给患者制定出一份健康的食谱,让患者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并且要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还要让患者多喝水,避免出现便秘现象。在运动上,要对患者进行语言、意识、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对于那些很难坚持下去的患者,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在此基础上,要对患者做好并发症的预防,要经常帮助患者翻身,对被压迫的部位进行按摩、消毒,避免出现压疮。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口腔、鼻腔、呼吸道的状况,如果发现有异物,应立即清除,以免引起肺部感染。
1.3观察指标
(1)记录组间患者生活能力,包括洗澡、进食、上下楼梯三项指标,评价标准为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每项总分100份,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强。
(2)记录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疮、便秘、失眠三项指标,并发了越低说明护理效果越好。1.4数据处理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率(%)表示,行χ²检验;组间患者生活能力情况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2行t检验,当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2.1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护理后两组生活能力比较,全科组患者洗澡、进食、上下楼梯三项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护理后组间患者生活能力情况(x̄±s,分)3讨论
脑梗塞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病程时间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脑梗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突然昏迷、言语障碍等。这主要是因为,老年病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比较低,因此当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很容易导致致残、致死等现象,对病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建议病人尽快地进行相关的治疗,而且,对于脑梗塞,临床上的治疗方式比较多,它们都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会对整体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全科护理打造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注重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护理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涵盖疾病预防、护理、保健、康复多元化为一体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有效的保障。在老年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有效地保证病人的治疗结果,这不但可以减轻病人在治疗期间所产生的负面心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加快病人的康复速度。《全科护理实践》由刘扬、韩金艳、刘丽英等编辑,于2019年由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本书力图从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护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操作技巧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这本名为《全科护理实践》的丛书,由二十二章组成,介绍了目前国内护理的最新理论和研究进展,介绍了护士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的护理技巧和知识,包括如何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准确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如何监测病人的病情等。这本书符合了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方式的变化等潮流,随着护理改革的深入,需要对护理理论和护理知识进行更新和扩充,因此,作为一名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的护师,认真学习这本书,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护理专业水平。老年脑梗塞是一种很难治疗,而且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对脑梗死病人进行细致的护理是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康复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表明,通过良好的护理方式,不但可以改善病人的病情,而且可以预防病人的并发症,因此,在临床上,有效的护理方式与治疗方式同等重要。为此,有必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全科护理[3]。
全科护理从过去的单一的护理方式转变为以患者的健康为核心,围绕着患者展开有秩序的护理活动,将生理、心理与社会多元化进行全面护理的一种模式。它的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需要以病人为核心,为病人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全面,立体的护理服务。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全科护理,对病人的病情恢复有很大的帮助。在对患者进行全科护理的过程中,要将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临床标准、并发症情况等因素结合起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具体如下: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饮食护理、亲情护理、急救护理、康复护理、并发症的护理以及随访咨询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 FMA运动功能评分与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恢复,这与患者的需要相一致。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脑梗死病人的生存质量,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病人的预后已成为当务之急。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要对患者进行综合功能锻炼,这对患者的后期康复有很大帮助,它在患者语言、运动、吞咽等功能的恢复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兰嵇赛英张熠王瑜. 老年脑梗塞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东方药膳, 2021, 000(013):174-175.
[2]李群. 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全科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观察[J]. 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 2022,45(006):019-020.
[3]全科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应用效果[J]. 饮食保健 2020年50期, 198页, 2021,45(34):67-68.
[4]陈肖肖. 全科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67(8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