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筋膜疼痛属于女性群体高发的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生率为5.7%~26.6%,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临床急需一种有效科学治疗措施,促进疗效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共计人数80例,以随机分组方式均分为两组,年龄区间:(22-37)岁,平均值:(29.50±1.00)岁,组间基线资料P>0.05,符合开展必要条件。
1.2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患者保持仰卧位,阴道内放置电极,电流强度设定为0~20 mA。从最低开始持续提高强度,确保患者能够感受刺激感,且无明显疼痛为准。每周2次,1.5个月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行手法按摩+雷火灸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其中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手法按摩:采取缺血式按压方法,使用适当力量对扳机点按压10s左右,随后再轻轻抚摸肌筋膜紧张带,并逐步离开扳机点。按压过程中力度从小至大,以患者能够略微感受疼痛为准,使盆底肌肉、筋膜得到充分放松,按摩时间每次10 min,每周2次,疗程为1.5个月。采用赵氏雷火灸专用灸条,施灸时,患者保持仰卧或侧卧位,充分显露施灸部位,点燃灸条顶端用手握持,对准施灸部位,取下腹部、骶尾八髂穴。下腹部、骶尾八髂穴采用横行、纵行、螺旋行及拉链式灸法,灸条火头距离距皮肤2~3 cm,下腹部的神阙穴、关元穴、子宫穴、归来穴采用雀啄法,施灸温度控制以患者皮肤感受到温热舒适并且没有无灼痛感为准,每次治疗30 min,每周2次,疗程为1.5个月,施灸后多饮温开水、4个小时内勿受风寒及洗澡。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疼痛程度评分,盆底表面肌电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5.0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分析,以(/)表示,通过T比对检验,同时以(n %)整理,得出X2数值完成检验,显示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程度对比
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统计上存在差异(P<0.05),见表一。
表1对比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分,(x̄±s)]
2.2盆底表面肌电变化对比
观察组盆底表面肌电变化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改善,且统计上存在差异(P<0.05),见表二。
表2对比两组盆底表面肌电变化评分[分,(x̄±s)]
3讨论
在女性妊娠过程中因腹中胎儿的压迫或者是分娩时产道的扩张,都容易造成产妇的盆底肌肉出现损伤,对她们的盆底肌力造成不良影响,诱发盆底功能障碍等疾病,常见表现为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使她们日常生活感到苦不堪言,因此需要配合有效护理措施对患者症状进行维护,促进疗效提升。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具有无创、安全等优势,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感,但无法对局部肌肉进行针对性缓解[2]。手法按摩可以对患者疼痛扳机点进行刺激并缓解,使痉挛状态筋膜得到松解,降低疼痛程度。同时手法按摩配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可以提高盆底肌活力,促进受损盆底肌肉群恢复,继而更有效地减轻疼痛症状[3]。雷火灸利用燃烧产生的热力与红外线辐射作用,能够加快药物分子在机体表层快速吸附,并不断渗透到腧穴内,借助经络腧穴传导调节,最终发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瘀、止痛等功效[4]。
综上所述,通过手法按摩+雷火灸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减少疼痛程度,提升盆底肌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娟,张文华,李晓雯,等.电刺激生物反馈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21,43(7):598—600.
【2】田丽杰.盆底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的康复效果[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8):168—169.
【3】严瑾,严琳,李素梅.盆底肌锻炼结合生物反馈刺激改善产后盆底疼痛患者盆底功能及疼痛程度的效果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4):553—555,562.
【4】关永晖,张银海,岁成,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的效果分析[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2,42(3):5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