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周洁 柴雪燕 郭倩

​无锡东南中医骨伤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8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对疾病及并发症的预防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静脉血栓形成
DOI:10.12721/ccn.2024.15713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hosis ,DVT)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血栓形成大多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有些骨科患者手术做得非常顺利,术后几天一下床后,突然发生窒息的情况。原来,患者在骨科术后发生了深静脉血栓,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而殒命。一旦发生,无特效治疗。因此,老年髋部骨折DVT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8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组进行DVT的严密观察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23年1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65-96岁,平均年龄(79)岁,均为外伤所致,其中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38)例,按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合并症、手术方式等差异均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分别给予健康宣教、康复护理、抗凝药物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等护理干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机率,随机化后两组患者护理资料纳入全分析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本研究中,当显著性水平α取0.05时,P>0.05为“不显著”;P<=0.05为“显著”。P值指的是比较的两者的差别是由机遇所致的可能性大小。P值越小,越有理由认为对比事物间存在差异。P<0.05,表明结果显示的差别是由机遇所致的可能性不足5%,或者说,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研究,得出相反结论的可能性不足5%。即:当p<0.05时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率3.5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中国是一个老年人口数量占比较多的国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数量占比也较多。一般老年人会有骨质疏松的特点,一般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数量会远超过男性患者。老年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出现髋部骨折时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其中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偏高,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重要脏器疾患,同时生理和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高[1]。老年髋部骨折已成为危害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3.2 深静脉血栓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血流缓慢、静脉壁的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2]。患者发病急,严重时引起患肢坏死,甚至诱发致命的肺栓塞。目前临床90%的肺栓塞是由DVT引起[3]。2008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提出血栓风险分层概念,将髋部骨折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定为高风险[4]。因此,对患者采用综合预防、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对减少DVT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3 健康宣教,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护理工作中。在具体指导护理工作开展时,针对患者的多个方面加强护理指导,比如饮食、运动、心理等,护士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的发生、发展、危害性、预防方法等,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重视及配合。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影响,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使患者可以更加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预防DVT的发生,提升医护沟通,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安全的救治。

3.4 康复护理,①指导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指导病人进行低胆固醇、低脂、低糖、高蛋白、低盐饮食。适当补充多元维生素,多食用水果、银耳、黑木耳、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等,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5]。对于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规劝他们戒烟限酒, 因为烟草中含有大量尼古丁,长期吸烟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6]。②观察血运,术后1-4天是康复初期,患者因骨折术后病情需要平卧于床,在此期间会导致患者骶尾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瘀滞,是卧床患者DVT的高发期。对患者定期评估血运,及时异常处理。③卧床护理,减轻局部受压,入院后术后3天是预防DVT的关键时期,护理期间需要注意定时给患者翻身,防止局部长期受压。如果遇到术前需行患肢牵引的患者,要教会患者侧卧翻身动作,引体抬臀动作,在翻身过程中保持患肢外展位,背部有依靠,使患者舒适。④患肢活动锻炼,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骨折术后抬高患肢,可以利用血液的重力作用,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有利于骨折端软组织的损伤修复。抬高患肢的原则一般是高于心脏的水平即可,上肢一般抬高15度左右,下次抬高30度左右,避免在腘窝或小腿下面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7]。 术后1-4天康复初期指导患者股四头肌等张收缩运动和踝泵运动为主。4-13天康复期,根据手术情况鼓励部分患者下床活动,在护工协助下在床边坐、站立、绕床走,逐步过渡到扶拐或助行器行走,预防下肢肌力与骨量的丢失,加强下肢静脉回流,减少DVT的发生率。

3.5 抗凝药物护理,①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量或更改用药方式。②定时记录,指导患者定时记录用药的情况,包括用药的时间、剂量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③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④凝血功能监测,指导患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以便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⑤出血倾向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⑥定期复查,进行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3.6病情观察,围手术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注意神志、面色、呼吸的变化,同时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肢体感觉及运动情况,并与健侧肢体进行比较。每日行患肢定点周经测量、测量部位为大腿下1/3及小腿肿胀处,并与健侧比较,做好记录。对于日变化超过1cm 应提高警惕[8]。观察组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皮温高,颜色改变,肿胀程度平均1.4cm,但经超声检查未发现DVT。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对老年髋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非常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林晓文,陆伟,黄烈天等.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不同治疗方案的早期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3,7(24):4-6.

[2]王莉. 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及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21.

[3]刘丽娜.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0):330-332. .

[4]李圣青.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血栓治疗——解读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第9版)[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06):647-650.

[5]焦翠丽,张艳艳,陈晓等.预防性护理预防老年脊柱骨折术后患者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07):774-777.

[6]谢红莲.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29):6428-6429.

[7]吴瑕,张娟,宾晓.基于血栓风险量化评估的护理干预结合运动心理指导对保胎患者DVT形成的预防作用[J].心理月刊,2021,16(24):90-92.

[8]刘茜,陈艳勤.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1):378.

作者简介:周洁(1991-),女,主管护师,无锡东南中医骨伤医院骨伤科,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