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不同检验方法对慢性肝病的检验结果探究

于庆敏

鹤岗市中医院

摘要: 围绕慢性肝病检验展开研究,探讨不同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方法:考虑到慢性肝病的实际特点,选择三种检验方法,分别为ELISE、GIA、PCR,选择100例肝病患者作为检验对象,经过前期检验均判断为阳性,采用上述三种检验方法,计算出检出率。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检验,检出率最高的为PCR,具体为93%,稍次一点的为ELISE,具体为83%,GIA检出率最低,具体为72%。结论:在检验慢性肝病时,可以优先考虑PCR,检出率相对更高一些,后续可以加强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肝病;检验方法;检验结果
DOI:10.12721/ccn.2025.15904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慢性肝病属于常见疾病类型,拥有危害重、广泛等特点,发病率相对更高一些,并且拥有传染的特点,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不小的侵害,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性问题。针对慢性肝病患者,可以依靠实验室诊断方法,做出精准的判断,预防治疗乙肝疾病,但是乙肝模式越来越复杂,临床上无法精准判断感染复制情况。特别是一些患者病情较轻,病变范围小且持续时间短,检查时也无法发现肝功能异常问题,这种情况,极易出现漏诊的现象,为此要考虑患者实际情况,科学展开检验工作。为此,本文选择试验研究的方式,选择三种检验方法,探讨如何检验慢性肝病。

1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选择100例慢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女25例,年龄24~79岁,平均为43岁,均除外免疫耐受状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患者和甲型肝炎病毒(HA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丁型肝炎病毒(HDV)等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病例,所有患者除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无其他任何严重性传染病及心肺疾病,诊断符合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和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2方法

本文对100例患者进行慢性肝病检验,共采用了以下3种方法:

第1种是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HBeAg-ELISE)法,这种方法是采用Peronnel-LAB全自动酶标仪来测定的,操作过程:ELISE使标记抗原和抗原与限量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震荡混匀10秒,13000f/min离心10分钟,测定沉淀中放射性强度,分别加入25ml核酸提取液B至沉淀中,震荡混匀10秒,再用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测定抗体或抗原,使底物显色,处理后的样本在1小时内使用。实验所用试剂为罗氏公司所提供的乙肝两对半相配套试剂,购自上海海研所,操作按说明书,用WellscanMK3半自动酶标仪比色。

第2种方法是胶体金层析法检测,具体操作过程如下:胶体金的制备参照Frens方法制备,过程是首先超纯水溶解氯金酸,让它的浓度达到0.01,取100ml加热煮沸,加入1%柠檬酸三钠溶液1ml,继续煮沸15分钟,当溶液的颜色由白色变成蓝色再变成红色即为制备好的胶体金溶液,将其放在室温下冷却备。将测试条按照吸水滤纸、玻璃纤维滤纸、吸附着干燥的金标鼠抗IgM抗体;硝酸纤维素膜;吸水滤纸四部分依次相互重叠相连粘贴于白色塑料片上组成。在完成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就行慢性肝病的检验了,在检验中,把测试条的加样端浸入到用生理盐水1:10稀释的待测血清中,深度应在距吸附着金标抗体的玻璃纤维滤纸以下8~10mm处,5~10分钟内进行结果判定,如果红色“+”出现,则判定是阳性,如果红色“1”出现则为阴性,如果没有红色线条出现,则表明测试条失效。

第3种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测定,PCR定量检测采用核酸扩增实时荧光检测,试剂盒由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生产,用裂解液提取DNA模板总反应体系为20ta,扩增片段为314bp,PCR扩增:50℃1分钟,94℃5分钟,再按93℃30秒,60℃1分钟30秒循环40次,PCR定量检测采用核酸扩增实时荧光检测完全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3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E)、胶体金层析法(GI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用这3种检测方法检测,得出具有不同的检出率,结果分别是83%、72%和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据比较上可以看出,PCR定量检测的灵敏度明显高于ELISE法与GIA检测方法(P<0.05)。

4讨论

在我国,乙肝肺炎防治工作极为重要,也属于热点公共卫生问题,并且调查发现,乙肝感染者携带者数量逐年上升,比例高达10%,影响群众身心健康,为此要尽早发现问题,科学遏制传播现象。在临床研究上表明,乙肝病毒检查中HBeAg及HA有着较大关联,如果前者检验中呈现出阳性,后者就会出现异常率攀升的情况。

ELISA拥有设备简单、反应快、技术要求不高等优势,作为慢性肝病的首选检验方法,但实际上这种检验方法的检出率并不高,主要是因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同时和肝纤维化存在一定关联。在乙肝病毒患者中,最可怕的就是阴性感染和低浓度患者,这类患者占比并不高,但是还是经常性出现,但是由于检测技术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无法快速做出精准判断,导致这类患者隐藏在正常人群中,检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误判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人们逐渐降低警惕心,导致病毒快速传播。ELISA法可以检查HBV标志物,属于临床上判断是否感染的重要手段,智能定型免疫反应状态,但是不能做出定量判断,确定病毒载量情况。

近些年,人们开始加强对诊断技术的研究,通过分析生物学技术展开诊断,诊断效果更优。PCR属于新兴技术,用于检查慢性肝病,应用较为广泛,拥有方便快捷、精准诊断等优势,既可以检测大批量的样本,又可以诊断隐匿性乙肝,作为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PCR可以检验特定细菌,快速体外扩增,精准快速得到检验结果,通常情况下,还会配合运用电泳法。PCR技术主要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帮助双链DNA裂解,成为模板后降低温度,进行互补序列退火。通常情况下,PCR特异性和退火温度相关,升温后合成DNA,合成规模和时间呈现出一定的数学关系,重复上述过程,加热变性双链,几次往复循环以后,就可以扩增靶DNA,扩增倍数可以达到一倍。经过3-4h以后,可以扩大数倍。P为此,现阶段逐渐加强对PCR技术的研发力度,迅速发展基因芯片,可以用于诊断隐匿性肝炎。在本次研究中,PCR检出率最高。

在慢性肝病检验中,开始逐渐加强对基因芯片的研究,纳米技术迅速发展,用于组装生物芯片以及生物酶,可以在早期诊断出慢性肝炎。纳米探针属于一种纳米传感器,插入细胞后可以探知早期损伤,制造出分子器件。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是“分子马达”以及硅一神经细胞体系和DNA相关的纳米体系与器体,人们已经可以操纵单个的生物大分子,这种技术在生物检验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近些年慢性肝病患者数量持续上升,早发现早预防才能关键,现阶段临床上的诊断方法较多,本文就选择了三种诊断方法,经过研究表明PCR诊断效果更优,为此可以加强对该技术的推广运用,同时还要加强研发力度,不断投入充足的研发资金,才能充分发挥出该技术的检验优势,用于诊断慢性肝病,在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何小宇.不同检测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结果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8,029(007):38-39,44.

乔新婷,卢发强.凝血功能三项和D-二聚体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检测分析[J].心理医生,2018,024(035):69-70.

张正华,金红弟,陆伟,等.两种不同方法检测的血清HBsAg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效能评价[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00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