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临床上优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能够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周期[1]。然而,血透治疗具有长期性特点,因此,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至关重要,分析原因,主要是透析改善病情之后,患者需要回家休养,此时,离开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后,全部依靠自己或家属,若患者具有较强的自护能力,则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治疗与护理效果的提高[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研究资料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筛选本院8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21年3月-2022年4月)展开课题研究,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实验组男、女之比是23/19;年龄区间28-78岁,平均年龄(55.47±7.53)岁;对比组男、女之比是22/20;年龄区间28-79岁,平均年龄(55.78±7.88)岁。经资料对比,得出P>0.05,均衡可比。
纳入条件:知晓研究内容,配合研究患者;在我院行血液净化治疗时间大于6个月,情况稳定;具备独立阅读问卷并回答问题能力;
排除条件:合并严重疾病或并发症患者;中途退出或不配合患者;认知功能异常患者。
1.2方法
对比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增加自我效能护理,措施包括:(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通过口头讲解和图片展示等方法,努力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措施、预后效果等,引导患者保持健康行为。纠正错误认知,消除内心疑虑,逐渐强化战胜疾病的自信心;(2)激励干预。通过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交流、沟通、讨论,将科学合理的目标确定下来,并将大目标拆分成难度低的小目标,每次实现目标后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推动其不断进步,指导患者以平常心态面对偶尔失败。将患者组织到一起,鼓励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患者现身说法,发挥榜样作用,进一步教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令其获得替代性体验,帮助完成大目标,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3)注重情绪改变。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患者,难免会产生错误认知,护理人员需第一时间与之交流,如果发现问题,鼓舞患者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以便将压力得到释放,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帮助纠正和改善,促进信心的恢复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将负面刺激很好规避;(4)给予家庭与社会支持。引导家属与朋友积极参与干预过程,加强教育患者家人和周围人,尽可能抽出更多时间陪伴患者,提高支持的有效性。
1.3观察指标
自护能力评分:自我护理概念、技能、责任感、知识等;遵医行为评价:按时透析、戒烟酒、充足睡眠、适度锻炼、遵医用药、科学饮食;心理状态评分:使用专业量表对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行评价,分值越低,表明心理状态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将各项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6.0,计数、计量数据表现形式分别为(%)、(x̄±s),对应检验是χ²、t,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2组自护能力评分对比
实验组自护能力评分均比对比组高,参考有价值(P<0.05),详见表1。
表1.2组自护能力评分对比(x̄±s,分)2.2 2组遵医行为比较
护理前,2组遵医行为百分比相差不大,护理6个月后,排除戒烟酒和充足睡眠外,其他四项遵医行为中,实验组明显更优(P<0.05),详见表2。
表2.2组遵医行为比较(n,%)2.3 2组心理状态评分呈现
护理前,2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大,护理后,实验组各项评分明显更低(P<0.05),如表3所示。
表3.2组心理状态评分呈现(x̄±s,分)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目标是将体内毒素与多余水分清除,帮助肾脏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两种[3]。然而,血液透析的治疗周期特别长,且充满痛苦,再加上昂贵的治疗费、严格控制饮食与水分、不断发生各种并发症、无法预知透析效果等,严重影响患者遵医行为和治疗效果。所以,更加突显出来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良好遵医行为的重要性[4]。
常规护理更加关注疾病本身情况,对患者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等有所忽略,不能做到有针对性护理,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自我效能护理与之存在很大差异,其核心是对自我管理态度与完成自我管理任务能力的培养,对患者提出严格要求,即培养自我管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习惯。资料证实,自我效能护理可使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不断下降,提高应对应激与压力的有效性[5];另有资料报道,自我效能护理对患者按时透析、遵医用药、科学饮食、适度锻炼等遵医行为的养成十分有利,同时发挥积极促进作用[6]。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84例患者采取两种护理干预方式的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实验组自护能力总分、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知识、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分值依次是(122.88±9.66)分、(22.33±3.99)分、(45.39±7.69)分、(22.24±3.77)分、(34.66±3.99)分,明显高于对比组的(109.37±12.77)分、(18.21±3.65)分、(37.73±6.57)分、(22.24±3.77)分、(29.31±3.17)分,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2)遵医行为对比:包括六个维度内容,具体是科学饮食、遵医用药、规律透析,戒烟酒、充足睡眠、适度锻炼,护理前,两组遵医行为差异不明显,护理后,实验组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比组;(3)心理状态评分呈现: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HADS评分差距不大,护理后,实验组三项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分别是(2.01±1.01)分、(2.02±1.77)分、(5.77±2.54)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集中表现于提高护理能力和遵医行为方面,应该被大力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唐玲,顾佳.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逆力提升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4):512-516.
[2]陈艳,贺娴.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医疗装备,2022,35(21):166-168.
[3]余丹,肖琼,唐小丽.自我效能增强干预联合PBL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管理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4):103+105.
[4]段晓芬,张小琴,梁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与动静脉内瘘维护质量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9):88-90.
[5]熊晓红,袁怀红,杨玉洁,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动现状与运动自我效能的关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05):53-56.
[6]徐雪芳,吴静月,崔莉娜,等.自我效能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