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不及时抢救,将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后果。因此,护士应具备早期鉴别疾病及快速应急的能力,掌握熟练的急救技术和流程,配合医生迅速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自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急诊救治脑出血患者72例,通过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脱水降颅压、吸氧等急救护理措施,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除5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67例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达到了满意效果,被收住院进一步治疗和护理。现将急救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扫描确诊。72例患者年龄28.3-87.5岁,平均年龄59.1岁,其中男性51例,年龄28.6-88.3岁,平均年龄57.8岁,女性21例,年龄29.7-82.4岁,平均年龄63.5岁。分析可得出:本组脑出血的发病年龄明显集中在52-74岁这一年龄段,占全部脑出血患者总数的90.36%;两性构成差异显著,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
1.2 临床表现 部分脑出血患者在出血前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肢体麻木、口齿不清等。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无任何症状,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发病,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血压升高等。
1.3 急救原则 防止再出血,积极控制脑水肿,调整和控制血压,积极防治并发症。
2 临床观察要点
2.1 意识的观察 脑出血患者可发生脑功能障碍,临床上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护士可通过对话、呼唤姓名、给予痛觉刺激、测试角膜反射或压迫眶上神经等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及时发现、报告并处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2.2 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密切的关系,是判断病情、观察脑疝的主要依据。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大,对光反射迟钝多为桥脑病变;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是各种脑疝的征象,应立即采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病情危重,必须全力抢救。
2.3 血压、脉搏、呼吸的观察 血压可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血压急剧上升,表示可能有颅内高压。若血压持续上升,脉搏变慢有力,呼吸由浅入深,应警惕早期脑疝。若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提示循环衰竭,病情危重。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2.4 头痛和呕吐的观察 典型的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脑出血患者由于脑水肿逐渐加重,可出现剧烈头痛和频繁呕吐等颅内高压的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脑疝而危及生命,故临床上要严密观察颅内高压的症状。对颅内压升高呕吐的患者,还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若为咖啡色呕吐物,可能是应激性溃疡出血所致,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于重型脑出血患者,常规应用 H2 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可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
3 系统化急救与护理措施
3.1 接诊时的护理 脑出血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发展迅速。患者一到达,护士应立即用平车将患者推人抢救室,迅速建立心电监护行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
3.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中的重要急救措施,一般可建立1-2条静脉通道,最好采用留置针穿刺。本组72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留置针穿刺,既便于固定,搬动时不易滑脱或刺破血管又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用药如静脉滴注甘露醇、止血药、静脉推注速尿等。
3.3 吸氧 由于脑出血,使颅内压升高、脑细胞水肿,故脑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应尽早给予氧气吸入,使血氧饱和度大于95%,可增加脑组织含氧量,防止脑细胞进一步坏死,改善脑组织缺氧,恢复脑细胞功能。给氧的方法以面罩给氧最佳,但是分泌物多时宜采用鼻导管给氧。
3.4 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重要环节。大多数病人脑出血后有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的发生,应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由于短时间内大量快速使用脱水剂可致心、肾功能急性衰竭,导致脑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因此,对心功能不全者要减慢滴速,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可与50%葡萄糖交替使用。应密切观察滴注速度和有无渗出,防止药液外渗引起组织坏死。
3.5严格控制血压 血压过高或波动过大都容易导致继续出血,因此,要严格控制血压。有资料表明,大多数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应进行抗高血压治疗。进行降压治疗时应观察血压下降情况,每15分钟监测血压一次,不宜将血压降得过低,以防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广泛的缺血缺氧性损伤,不利于脑功能恢复。
3.6加用醒脑静治疗 醒脑静注射液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保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同时,醒脑静注射液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出血部位血管压力下降,有利于防止再出血。通常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醒脑静注射液20ml 静脉滴注,改善脑出血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提高脑出血急性期的抢救成功率。
4 结论
脑出血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在救治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注意分析与判断颅内压的变化与药物的效果,积极配合医生做好观察与处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急救护理措施,这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卫卢.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3,36(10):183-185.
[2].杜玉东.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的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04):50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