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张利

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212300

摘要: 在医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种疾病的治疗都有了新的进展。就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言,鉴于该疾病治疗时间比较漫长,并且比较难治愈,如何提升这类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缩短治疗时间,是目前医生比较重视的方向。随着患者数量不断上升,近些年中医治疗逐渐在临床使用,中医中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为“痞满、胃脘痛”的范畴,对于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并且副作用较小。鉴于此,为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中医药治疗进展,文章立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从辨证论治和中医药治疗方法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为相关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辨证分型;肝胃不和;中成药
DOI:10.12721/ccn.2025.15952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以患者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黏膜变薄以及其基层增厚等为特征。导致该病的原因十分复杂,诸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习惯、免疫因素、体质因素、遗传因素、放射等,患病后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胃脘部疼痛、胃灼热、贫血、消化不良等,临床上将CAG归纳为多致病因素性疾病或癌前病变。近些年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CAG患者数量正不断上升,如果不及时干预,对患者的健康将产生严重影响。该病由于治疗难度较大,西药治疗长久下来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副作用。近些年中医药治疗逐渐被人们熟知,并且在治疗上取得优势,研究中医药治疗CAG的进展,对患者的健康也有积极意义。

1.CAG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是CAG患者的主要特征,需长期调整,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四季脾旺不受邪”,患者以早期脾胃受损为主,脾气不足,这一时期一般被患者所忽略,靠体内正气对抗和驱散邪气。这和邵昌明等人的研究中引用的中医观点一致[1]。随着病情的发展,脾胃虚弱逐渐加强,从中医理论上看,属于体内气血津液运行能力下降,痰瘀的阻滞胶固难化,且积久成毒。虚毒瘀是此阶段的主要病机,脾虚则邪毒犯内,脾虚不运,气滞不疏,成痰成瘀,久而成毒,易加重胃黏膜腺体的萎缩和肠化生,甚至出现上皮内癌变,从而进展为癌,这和张乃霖[2]等人的观点一致,文章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特征,论述了当患者可能出感腹部疼痛不适,脾虚严重,“瘀”为主要病机,是由于“病久入络”“病必瘀”“不通则痛”,治疗时,需要以脾胃疏通为主,结合患者伊娃那个病史以及通过镜下胃黏膜表现、舌象辨别,是否属于“有形之瘀”,结合其病程、疼痛发作时间、腹胀的特点等方面辨别,是否属于“无形之瘀”。此外亦有研究发现,在褚雪菲[3]等人的研究中,通过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效果比较明显,可见中药对于该病治疗有明显的理论支撑。在“瘀”的基础上,焦虑、抑郁状态也是一个重要病机,并且可能是促进“痰瘀湿热”转为“毒”的重要病理要素。同时CAG患者后期病程表现还与胃阴虚有关,胃络的瘀阻导致气血 津液运输功能障碍,加上痰瘀毒的阻滞,导致胃失去濡养,造成 胃阴的亏虚,使疾病加重。总之,该病早期不注重,症状会逐渐严重,造成胃体失养而成虚实夹杂。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大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伴随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所致,将其辨证分为脾虚气滞、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肝气犯脾四型。而脾肾两脏是维持免疫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精液,二者共同调控着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若二脏失衡,则易导致阴阳失和,即所谓的免疫失衡。周老常以脾肾两虚作为该病的主要病机。

2.辨证论治

2.1辨证分型

结合“毒邪”理论,将 CAG 分为湿毒证、痰毒证、热毒证、火毒证、瘀毒证,治疗上当以解毒祛邪为治则,应当及时合理地应用清热解毒、化湿解毒、化瘀解毒和抗癌解毒。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以脾胃虚弱、肝胃气滞多见。结合临床经验将CAG分为七类,分别是胃气壅滞型、湿浊中阻型、肝胃不和证、瘀血内结证、浊毒内蕴证、热毒伤阴证、脾胃虚弱型,治疗上重在化浊解毒,甚至以毒攻毒,以求逆转癌前病变。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肝郁脾虚型,中期为脾虚痰湿型,晚期为脾虚血瘀型。或者分为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寒积里实证、胃阴不足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分别给予自拟方健脾止痛饮加减、燃火驱寒汤、桂枝汤加减、葳蕤益胃汤、半夏泻心汤加减、弥勒汤加减进行治疗。虽然 CAG 病机复杂,但不外乎气机瘀滞证、湿浊中阻证、热毒蕴结证、瘀血停滞证、阴液亏虚证。可见众多医家认为脾胃虚弱是本,在此基础上把肝郁、气滞、痰瘀、胃热作为目标。

2.2辨证治疗

(1)瘀血内阻型:有研究[4]认为CAG后期患者,体内正气亏虚,气血不畅,在治疗上应先以补足内气为主,攻补兼施。结合“缓中补虚”的理论以及患者病情,让其体内正气恢复,清楚体内瘀滞之气血,比如可使用大黄广虫丸进行治疗。同时结合瘀毒理论为,治疗注重活血化瘀,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为参芪桃红汤,该汤剂对患者的胃粘膜导尿管修复较为强大,可让患者的脾胃逐渐改善和加强,有助于肠内大环境调节。结合“通顺疗法”,结合前人经验,自拟扶正活萎汤,也有助于患者体内血瘀情况的改善,能够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过不断实践和临床验证。在税典奎[5]等的研究中,通过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治疗取得,明显疗效,可见中药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结合CAG患者痰瘀阻滞胃络的特征,可采用旋覆花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也能对其病情有良好改善。

(2)胃阴不足型:综合总结可知,脾气虚和胃阴虚贯穿疾病的始末,治疗上应该护胃存阴,运用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胃阴不足证。在蒋玉萍[6]等人的研究中,通过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信号通路,证实了中药在治疗该类疾病方面的效果。临床上治疗案例上,有患者在服药16周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同时胃粘膜萎缩的程度逐渐下降,范围逐渐变小,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各个指标都发生良好的改善,延缓了疾病的发展。在临床运用清化逆萎汤治疗 CAG,不但能明显缓解胃痛,消除痞满,还能抑制胃黏膜颗粒状增生,改善胃黏膜供血,从而降低癌变风险。

(3)肝胃不和型:在刘鹏[7]等人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免疫细胞因子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也引用大量中医药文献,研究了对肝胃不和证患者进行疏肝和胃加减汤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患者的临床症状经过治疗逐渐消失,其血清因子以及各种指标都得到改善,这种治疗的安全性也是极高的。肝郁气滞是促进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景岳全书·心腹痛》亦云“胃脘痛症……惟气滞者最多”,其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 CAG,取得了一定疗效。由于CAG 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发作,多伴有焦虑抑郁,在治疗上除了运用健脾活血解毒的治法,更要注重调畅情志,运用归连胃康方,同时结合心理干预治疗该病取得不错的效果。

(4)脾胃虚弱型:CAG患者的发病主要和脾胃运行失调有关,这和“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相符合,患者体内积累湿浊毒邪逐渐蕴结,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加以疏通活络,比如运用理中通络化浊汤进行治疗。结合《灵枢·终始》中提及“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理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和税典奎[5]等人的的研究结果一致。基于国医大师张镜人“脾虚必生痰湿,治胃之要,非平不安,调气当活血”等学术理论,总结出治疗 CAG 应当“内外合治”,即用理中复原方进行内治,用温脾散穴位敷贴进行外治,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该方法能有效提高人体内胃蛋白酶原水平,从而改善胃黏膜的萎缩和化生。水寒土湿为CAG 的发病之根,姜老发现临床中 CAG 患者以脾肾阳虚者居多,方选吴茱萸四逆汤培元固本、补火生土,气滞甚者合用桂姜枳实汤,血瘀甚者合用桃红四物汤,痰湿阻滞甚者合用平胃散,在临床中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复发的次数,甚至逆转炎癌转化。在李君秋[8]等人的研究中,专门针对一体两翼,疏调气机理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的效果进行研究,证实该病治疗主要在于调护脾肾为两翼,能够条畅气机,调气理血,平衡阴阳,也进一步说明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有严格的理论基础。

3.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研究

3.1中药结合中医外治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方式比较多样化,为提升治疗效果,通常以多种方式结合用药,比如中医药治疗基础上,叠加中医外治疗法,此两种方式结合,效果加倍。比如有经验的医生会对患者采取化浊解毒方联合针刺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比如胃酸分泌量下降,整个肠胃内环境得到有效调节。或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温针灸进行治疗,患者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效果,有效修复已经被损坏的胃粘膜,同时一些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目前医生经常采取的中医外治疗法有针刺、艾灸、穴位埋线、膏药贴敷等,,不同方法最终都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能够帮助患者缓解临症状,最近三仁汤加减联合中药健脾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广泛采用,该种方式治疗,不光能养护患者脾胃,同时能让其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3.2中成药治疗

近些年,中成药 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同样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临床上常见的养胃颗粒就是中成药形式,能有效帮助患者缓解胃痛,并发挥养胃功能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患者的治疗中也在大量使用该药物,其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同时中成药携带比较方面,患者很青睐这类型的药剂,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运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如摩罗丹、养胃颗粒等。

3.3专方专药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类型,所需要的药方是不同的,比如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治疗上首先要以除湿为主,湿为本病之根源,从根源解决问题,最终才能彻底根治疾病。临床上常见药方为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结果不难发现,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等均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抑制了炎症。再比如针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则采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方,可有效帮助缓解临床症状。因此专方专药治疗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方式针对性更强,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价值。再比如针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采取温脾汤进行治疗,同样做到了专访专药,针对患者的疾病分型以及症状有针对性开具药方,能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安胃汤治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血液高凝状态均得到改善。对胃络瘀血型患者给予化瘀消萎汤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食欲缺乏、胃脘刺痛以及胃脘胀满等症状获得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可见中医学专方专药经有效化裁加减后组成的经验方可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疗效显著。

3.4经验效方

临床上目前通过经典方药加减与自拟方治疗CAG及癌前病变均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对CAG胃阴不足症患者以二参芍麦汤和养胃舒胶囊治疗,结果显示二参芍麦汤可以缓解胃阴不足型CAG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的程度,阻断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脾虚宛滞”探讨CAG“炎癌转化”与防治思路,自拟“萎胃通调汤”,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不仅可以对胃黏膜炎症进行早期干预,还能修复损失胃黏膜,部分患者可逆转肠化生及轻中度异型增生。结合康文婷[9]等人的研究,通过健脾活血方联合针刺法治疗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患者的为黏膜改善有明显效果,也能帮助患者抗击机体炎症。同时六君子加减方治CAG患者,可一定程度改善CAG伴肠化脾胃虚弱证胃黏膜病变,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用益气养阴化瘀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和胃络瘀血CAG,该方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降低丙二醛,且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 同时健胃益脾汤能够改善患者病理评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胃癌发生率。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结合CAG的病机病因,患者脾胃虚弱是该病最主要的发展基础。患病初期,患者会出现脾虚、里气不足的症状,但这时候人体正气尚能抗邪,而随着病情发展,就需要结合药物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将该病分成不同的类型,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治疗的药物除了长期使用的经验方以外,也涉及中成药、中医外治法等,以上治疗均有安全有效、治疗手段多样等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效果方面也十分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中医药治疗可助患者扶正祛邪,让其体内阴阳协调,增强免疫力,抑制炎性反应,保护胃黏膜,积极关注中医药治疗CAG进展,造福患者,是广大医家的终极使命。

【参考文献】

[1]邵昌明,宋佳,谢姗珊,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3,41(1):79-82.

[2]张乃霖,石芳,郑晓佳,等.基于"缓中补虚"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医杂志,2021,62(15):1374—1376.

[3]褚雪菲,刘道龙,韩广明.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8):107—112.

[4]黎玉仙,陈秀芳,金明娣.疏肝和胃加减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病理组织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改善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9):200—203.

[5]税典奎,覃凌娜,王琳.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观察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临床疗效[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5):1162—1166.

[6]蒋玉萍,刘伟锋,吴姗姗,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6):58-61,69.

[7]刘鹏,黄远程,江晓涛,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免疫细胞因子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1):44-48.

[8]李君秋,喻晓,潘洁露等.基于“一体两翼,疏调气机”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J/OL].环球中医药,2023(02):300-302[2024-01-31].

[9]康文婷,时昭红,刘嵩等.健脾活血方联合针刺法治疗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和胃黏膜功能的影响[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12[20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