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古诗词中神仙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形象再造

曾建萍

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摘要: 神仙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哲学与宗教色彩,其观念与基督教中的诸神不尽相同。神仙的相关表达不仅在哲学、宗教著作中广泛使用,在古诗词等文学作品中也屡屡出现。为探索神仙形象在英语世界的再造,文章以许渊冲先生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神仙为例,分析其对神仙形象的再造情况。研究发现许渊冲先生对神仙的翻译形式多样,但对神仙形象的建构具有单一化、简单化等特点,未能在英语世界中再现神仙形象的模糊性、多面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再塑造的“神仙”远不及在中国文化中生动形象。
关键词: 神仙;英译;形象再造
DOI:10.12721/ccn.2024.157103
基金资助: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王实甫《西厢记》译本中宗教文化形象的再造研究》的部分成果。
文章地址: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占据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是儒家学说,是规范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哲学流派。佛教是外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国,便不断改造以适应受众的心理,也便有了中国特色。儒道佛由早期互相对诤走向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造就了既神秘又模糊的宗教文化。同时,长久以来,中国的宗教文化一直是关照中国文学发展的维度之一。

一、神仙的宗教内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译介研究

有别于专奉唯一的神,中国宗教里神仙谱系错综而复杂。神仙是道教的象征,但后来道教的神仙形象与佛教的神仙形象合流,包含了两教的理想人格典范,其概念与特征在道佛两教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1.1神仙的宗教内涵

《宗教大辞典》是这样定义神仙:“道教信徒所理想的一种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死之人又称‘神人 ’或‘仙人’。”此定义揭示出神仙是通过修炼得道而成的,并且概括了神仙的两大特点即长生不死和神通变化,比较清楚地界定了道教的神仙。然而,神仙形象最初并不是统一的。道教神仙可以根据先天而成和后天修炼而成分为神和仙两类。在先民眼中,“神”主要是指自然神,是被神化了的自然现象,具有神秘性、主体性和创始性的超自然存在者。而“仙”则是指人通过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具有出世的超自然存在者。“神”和“仙”在各自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含义不断丰富,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形象——“神仙”。(李剑楠 2010:5)傅勤家认为,道教中的“神仙”概念较为宽泛,包括“天神”, “人鬼”,“地祇”和 “仙真”等。(2001:3)

1.2 神仙在文学作品中的译介研究

宗教文化影响了大量的文学创作。以道教神仙思想为例,无论是对虚幻仙境的向往和描述,还是对仙风道骨的歆慕和想象,都能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古代文学作品涉及神仙题材的有《诗经》中的《蓼莪》和《采葛》等篇章,《庄子》中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以及《山海经》等。后来,“神仙”等神话元素被文人借用,唐诗、宋词中和其他文学著作中均有不少运用,这为中国文化提供了宏大的思想框架,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然而,有关神仙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散见在学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的译介

研究之中。学者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以《西游记》等文学著作为依托,研究其中神仙称谓词的翻译,主要探讨译者的文化解读和翻译策略,如孙景贤(2009)、蔡乾(2018)、杜萍(2019)等。第二、以道教学者葛洪《神仙传》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道教文化的境外传播情况。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境外学者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时所采用的模式及其效果,如何立芳(2020)、翟全伟(2023)等。相比而言,中国本土宗教作品英译的情况较为罕见,与此关联的翻译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此外,部分学者还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探讨儿童文学中神仙世界和妖魔鬼怪世界中角色的译名问题,如江建利(2013)和邱玉华(2020)。

二、许渊冲译中国古诗词中的神仙形象再造

本文观察《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和《许渊冲译唐宋词一百首》中“神仙”一词的翻译特点,并分析许渊冲对“神仙”形象在英语世界中的再造情况。据统计,上述诗词中含与“神仙”相关词条出现34次,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可分成四大类:第一类译为immortals/the immortal/an immortal;第二类译为fairy/fairies;第三类译为god/goddess;第四类为间接翻译,表述各不相同。

2.1移译导致神仙形象再造的片面化

如前文所述,神仙是道教和佛教神仙形象合流后的产物,具备理想人格典范,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特点。然而,许渊冲先生在英译时对神仙形象的构建却较为片面、单一,未能生动再现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道教中神仙长生不老的重要特征,但这却不是神仙的唯一特点。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中的神仙时多用“immortals/the immortal/an immortal”,凸显神仙长生不死的特点,但却忽略了其他的特点,导致了其形象再造的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

(1) 不然神仙姿 An immortal would fain,

李商隐的《骄儿诗》是为自己的儿子李衮师写的,描绘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灵巧的儿童形象。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先生采用了直译策略,用“an immortal”翻译“不然神仙姿”,此处用“长生不老”来描述原文中的“神仙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读,未能凸李商隐笔下孩子的美好品质和对他寄予的殷殷期盼。又如下例:

(2)缑山仙子 Like the immortal leaving the crowd,

原诗词中苏轼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在译文中,许渊冲先生仍用the immortal来翻译仙子,凸显神仙长生不老的特征。固然,在英语中难以找到与神仙相对应的表达,但这种将复杂品质单一化的译法不能如实生动地构建神仙的形象。

2.2顺应导致神仙形象文化他者化

“神”、“道士”等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宗教哲学概念。然而,很多译者将其译为 “heaven”、 “God”、“priest”、和 “saint”,‚使西方读者误以为中国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同根同源,信奉上帝和救世主。从研究结果可见,许渊冲先生在对“神仙”英译的过程的文化他者化的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通过使用“god/goddess”或其他宗教文化负载词来翻译“神仙”,使神仙形象基督化;第二、借助fairy/fairies来翻译神仙,使其形象西方神话化。试看以下几例:

(3)其貌胜神仙 Her features surpass goddess and transcendent. 

此处的用“神仙”来描述女子的外貌,其含义与与道教中的神仙“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意蕴相同。英语中的“goddess”(女神)含义较为丰富,是古老宗教中最受尊崇的象征。整体而言,中国文化中的“神仙”范畴比西方文化中的“女神”要大,但“仙子”、“仙人”和“仙女”与其喻意较为接近。又如下例:

(4)武帝爱神仙。 “I'll have elixir, ” Emperor Wu says.

原诗中的神仙喻意鲜明,意欲长生不死,这也是道教中神仙最显著的特征。在译文中,许渊冲先生选取了“elixir”,该词的英文释义为:a magic liquid that is believed to cure illnesses or to make people live for ever,指的是“圣水”。圣水是一个宗教概念,指宗教信徒及民间迷信用以降福、驱邪、治病的水,也指天主教神父祝圣过的水。

很明显,例(3)与例(4)中道教的神仙形象已被基督教和天主教中的神所取代。这种依附于基督教义和天主教义的文化顺应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这无法让英语读者对“神仙”形象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也无法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宗教文化的目的。除借用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教义构建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仙形象,许渊冲先生还借用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仙子来再现神仙形象。如:

(5)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Of rainbow colors, where rose magnificent bowers,

And dwelt so many fairies as graceful as flowers.

上述译例中,许渊冲先生选取了“fairies”来翻译“仙子”。“fairy”是西方神话故事中背部有翼的小仙子或是精灵。这一文化形象与中国本土“神仙”形象严重不服。许渊冲先生意欲借用“fairies”来译神仙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仙/仙子”这一形象,然而,这种翻译方法却不能客观有效地建构神仙这一形象,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传播中国文化。

在对神仙的再塑造过程中,为了既能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能兼顾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许渊冲先生还想到了一个折中的译法,如:

(6)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I will confront the death fearlessly if only I can be with you, and I prefer

to share my life with you rather than lead a lonely and immortal god.

上述译文中,许渊冲先生用immortal god这个表述诗句中的“仙”。这种处理方式较为罕见,也折射出了译者在翻译迥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时的妥协态度。

2.3 嬗变导致神仙泯然于众

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在英语世界中是一个文化空缺,而神仙形象与西方基督教义中的天神、天使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先生还采用了其他翻译形式对此进行诠释。

(7)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A happy life in love is a dream beyond call;

A lonely virgin deprived of amorous song.

原诗中的神女指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是宋玉创造出的第一个仙化美女。在许渊冲先生意译了该诗词中的喻意,却未将神女的美好形象翻译出来,无法建构神仙形象。

三、结语

许渊冲先生曾说,中英翻译之难,中英互译很难,比英法互译难十倍,而这个重担,只有中国人担得起。在翻译古诗词中的神仙表达时,不难看出,许渊冲先生的煞费苦心。然而,中国宗教中的神仙形象复杂多变,实在难以找到十分对应的表达。移译固然能再现神仙的部分品质,但终究不能以偏概全;借助于基督教和天主教教义的翻译又使得中国的宗教文化披上了西方宗教文化的面纱,使其不能以真实面貌走向世界;其他的间接翻译抹去了神仙的宗教文化内涵,使其泯灭在了西方的语言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 孙景贤. 2009. 道教神仙称谓之翻译研究[D]. 河北大学.

2. 傅勤家.2011.中国道教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3. 李剑楠. 2010. 道教神仙谱系的建构初探[D]. 中央民族大学.

3. 蔡乾. 2018. 波乃耶父子《西游记》节选译介考论[J]. 国际汉学(01):57-67+204

4. 杜萍. 2019.《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形象称谓的英译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02):105-110+124

5. 翟全伟、朱战炜. 2023. 他乡的神话——《神仙传》康儒博英译本传播模式探究[J]. 湖北社会科学(08):163-168.

6. 何立芳. 2020.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J]. 国际汉语(01):77-83+204.

7. 江建利. 2013.“仙”字情结——论儿童文学标题汉译中的多重误读[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06):97-101.

8. 邱玉华、范娇. 2020. 儿童文学视角下“非人”角色绰号名称的翻译研究——基于《西游记》全译本译文比较研究[J]. 名作欣赏(30):27-30.

9. 许渊冲. 《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 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405661809&v=fec32400726fc9dafec3f96&wtheme

10. 许渊冲.《许渊冲译宋词一百首》[M]. 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405661809&v=d3f323d0726fc9d8d3f54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