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医学临床实践的研究,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是腹部外科的常见病,也是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1000。各年龄段(不满1岁至90岁以上)及妊娠期妇女均可发病,但以青年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只有用科学的方式去治疗这一疾病,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尽快恢复健康。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只有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发病因素和机理,知道腹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症状,约有98%急性阑尾炎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由于病因、病期、病情轻重、阑尾部位和病人年龄等存在差异,腹痛部位和程度可有所不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全身症状多重,比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低热(37.5~38℃)和乏力等;当阑尾化脓、坏疽并有扩散性腹腔内感染时,可以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当弥漫性腹膜炎严重时,可同时出现血容量不足与脓毒症表现,甚至有心、肺、肝、肾等生命器官功能障碍。
另外,需要了解治疗不及时会耽误病情,而且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甚至会出现死亡,为了进一步的探究其临床的具体情况,我们医院特别的展开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本次的1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一定的研究,分为两个组别,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50例,分别采用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相应方式。基本的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针对三年内这一时间跨度内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这100例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治疗临床研究患者均以《黄家驷外科学》中定义的症状结果为基本的诊断标准。男女患者一共有100例,男性61例,女性39例,分配的原则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年龄分布在22到62.5岁之间,平均年龄( 38. 5 ± 7. 2)岁,病例中发病的平均天数1到4天,平均天数( 2. 5 ± 1.42);对照组年龄分布在24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 41. 5 ± 7. 6)岁,病例中发病的平均天数3到5天,平均天数(4.0± 1.32)。在这些患者中,有四种主要的阑尾炎类型: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根据此次研究的要求,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与生病天数具有可比性,满足统计学的意义。在研究研究开始之前,召集患者与家属告知此次研究的目的,同时签署知情同意授权书。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的病症符合研究的相关要求[1]。
1.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这100个病例都需要进行常规的检查,用于判定符合相应的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
我们的实验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后均应采用手术治疗,以去除病灶、促进病人迅速恢复。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和病人条件常有不同,因此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别处理。如病人呕吐脱水较重,应先纠正脱水与酸碱失衡,保证足够血容量,待病人条件允许时再行手术治疗。术前根据病情选定合适切口,一般选麦氏切口,标准麦氏点是在右骼前上棘与脐部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接点上,麦氏切口是做与连线大致相垂直、长约4-6cm的切口。因此,切口多为斜形,也可为横形,与皮纹一致,以减少瘢痕。阑尾切除术的关键在于进腹后找出阑尾,阑尾位于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汇合处,回肠末端后方,一般可从盲肠、回肠末端或回肠末端系膜来追寻、找到阑尾。大多数情况下,盲肠正好在切口之下。进入腹腔后应设法用纱布垫将小肠向内侧上下推开,以显露盲肠。如推开小肠后未发现盲肠,可能盲肠也被推向内侧,此时要设法从内侧找出盲肠,或在切口上端找到升结肠,沿此而下找出盲肠,再找到阑尾。有时手术者右手指伸入切口深部探查,可扪及质硬、水肿的阑尾,也可借此找出盲肠。盲肠为结肠的开始,有三条结肠带纵行在外,向下集中指向阑尾根部,易于辨认,阑尾也不难找出。找到阑尾并确定其病变后,尽量将其置于切口中部或提出切口以外,四周用纱布隔开,以便于操作和减少污染。手术动作要轻柔,勿挤破阑尾使炎症扩散,尽量不要用手接触已经感染的阑尾。阑尾残端结扎,用附近组织包盖残端,以减少粘连形成。完成手术。
非手术治疗是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应的细节问题。首先,对于患者的病情要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避免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的情况。
非手术治疗的内容和方法有卧床、禁食,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热量,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以及对症处理(如镇静、止痛、止吐)等。非手术治疗组的患者有专业的医生团队制定日常的饮食和用药的问题,同时,配备着专业的护士团队照顾患者的日常。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氨苄西林、庆大霉素与甲硝唑联合应用静脉注射。基本的注射治疗的频率为一天两次。三天为一个周期对患者腹部疼痛的情况进行记录,形成书面的记录文字,以备今后作为基本的资料研究。对于患者的体温情况,要做到一天两次测温,观察温度的变化。最后,在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之后的三天后,要进行全方位、细致化的体检。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后续治疗的关键判定环节。若是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体检的各项指标都在正常的范围内,就可以让患者结束治疗;若是患者的身体情况不稳定,体检的部分指标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处于异常的区间值,那么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患者身体达到完全的恢复,各项指标都属于正常人的水平以后,由研究的专家组成员对患者进行评估,然后再确认是否可以出院[2]。
1.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观察指标
结合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图像采集科室检查后得出确诊的病例,依据《黄家驷外科学》规定的观察指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全部人员进行症状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总共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基础观察指标,主要是住院的时间,从安排住院到出院的这段时间之内天数的统计。第二大类是重点观测指标,主要是分为患者腹部疼痛的持续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而言,这两项都是需要观测的指标,需要从住院的时候就重视。另外,若是患者出现呕吐等情况,要及时地记录并向医生汇报。第三大类是各种并发症等指标。需要从以下的几点进行,一是观察伤口部位(切口位置)的愈合情况,二是观察腹部情况是否有腹、盆腔脓肿,肠瘘,出血等情况,三是观察消化道是否有梗塞情况。
1.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情况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情况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治疗有效,治疗显效以及治疗无效三种。首先是患者显效的情况,患者临床症状全部不见,胃肠症状消失、达到正常的功能,没有腹部疼痛、局部压痛等情况出现。其次是患者显效的情况,这里患者一些临床的症状得到基本的缓解,包括腹部自觉疼痛、局部压痛,胃肠功能基本得到恢复。最后是患者出现治疗无效的情况,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一些症状有严重的趋向,存在腹痛加重,没有向良好的趋向发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治疗的总有效率等于显效和有效两者和所占总病例的比例。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前期需要人工输入,将已经整理好的数据在软件上呈现出来。统计计量的一些资料需要运用标准差公式进行,当P<0.05时可以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腹部疼痛时间和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对比
结合实际的情况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的一些数据: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平均数为(5.13±2.36)d、腹部疼痛持续时间(32.25±8.11)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4.52±4.59)h。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数为 (3.15±0.79)d、腹部疼痛持续时间 (23.18±5.14)h 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1.78±4.69)h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各项数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腹部疼痛时间和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对比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率为4%,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率为18%,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例远远的小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对照组中,切口感染2例、占比4%,肠梗阻2例、占比4%,腹胀5例,占比10%;实验组中,切口感染1例、占比2%,肠梗阻0例,腹胀1例,占比2%[4]。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比[n(%)]2.3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结合实际的情况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的一些数据: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8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8%,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实验组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显效23例、占比46%,有效17例、占比34%,无效10例,占比20%;实验组中,显效31例、占比62%,有效18例、占比36%,无效1例,占比2%[5]。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n(%)]3讨论
急性阑尾炎在普外科的临床中较为常见,一般来说,发病特别的急,而且有的较为严重。如果治疗不及时,非常容易导致阑尾穿孔,甚至是阑尾周围脓肿,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导致多器官的衰竭,严重的时候会让患者面临死亡。在一些国外内救治病例中,出现了救治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从腹部局部炎症到败血症,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对于患者后续的恢复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临床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对于急性阑尾炎这样的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是非常有利于疾病控制的,可以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按内康复,从而更好的生活。急性阑尾炎发生后,应该尽快地送医,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精细化的手术操作,术后合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只要尽可能地遵守这些,才能让急性阑尾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取得最好的疗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健康与医疗保健的想法越来越多,所以一旦发生身体不舒服或者疼痛的情况,第一想法是使用止痛药。这样的做法使后期医生给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诊断的难度加大,容易出现一些误诊的情况。
本次研究的结果如下: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平均数为(5.13±2.36)d、腹部疼痛持续时间(32.25±8.11)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4.52±4.59)h。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数为 (3.15±0.79)d、腹部疼痛持续时间 (23.18±5.14)h 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21.78±4.69)h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各项数据。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率为2%,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率为22%,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例远远的小于对照组患者。 结合实际的情况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的一些数据: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8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8%,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实验组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以上的一些研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阑尾炎这样的患者进行治疗,首选手术的方式进行。手术的方式很好的减低疾病并发症的可能,有很好的安全性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武立新.普外科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9):110-111.
[2]郭威廷,李继志.关于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100-101.
[3]李毅碧.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9):67-68
[4]霍明振.普外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研究[J].医学信息,2017,30(13).
[5]靖少斌.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策略探讨[J].医药前沿,201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