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张图萍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408000

摘要: 目的 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受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护理干预。方法 抽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入我院接受救治的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两组,各2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案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和家属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陪护人员;负性心理;护理干预
DOI:10.12721/ccn.2024.15735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很多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但75%的脑卒中存活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以偏瘫最为常见,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家属作为偏瘫患者主要的陪伴看护者,其心理状况对于患者的精神状态具有重大影响,积极的心理可让患者提升战胜病魔的信心,负性心理也可影响患者的情绪,导致治疗效果降低。所以在临床中,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护理干预,降低陪护人员的负面心理,同时帮助患者和家属疏通自身的情绪,提高对疾病治疗和功能恢复的自信心[2]。本次试验深入研究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效果,详细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共计抽取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入我院接受救治,将其随机分两组,各29例。纳入标准:(1)医学诊断为脑卒中偏瘫的患者。(2)所有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同意对护理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排除标准:(1)患者资料不在一般资料范围内。(2)合并其它脏器方面疾病。观察组包括16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81岁和45岁,平均年龄为(62.1±2.5)岁,脑出血、脑梗死例数分别为17例、12例;对照组中包括15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82岁和44岁,平均年龄为(62.2±2.4)岁,脑出血、脑梗死例数分别为18例、11例,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掌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常规指导,告知日常注意事项等内容,嘱咐家属积极配合工作。

1.2.2观察组:护理干预。

(1)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的家庭情况、工作环境等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进行对应的评估,找出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应的护理方案。(2)家属陪护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与家属沟通时要注意说话态度和语气,避免与家属出现正面冲突,与家属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家属的配合度。(3)采取知识讲座的方式,讲解疾病方面的常识,提高陪护人员对患者疾病的认知程度,并明白自己陪护时的表现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同时,医护人员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以及积极的态度去影响患者的陪护人员,以便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使其能与患者共渡难关[3]。(4)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出现疼痛感受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给予帮助,并嘱咐陪护人员切勿嫌弃患者,要对患者进行细心照护,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前后,使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数评估,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深。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对数据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检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无较大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得分较对照组更低,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截图1742366378.png

3 讨论

脑卒中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负面影响较大,临床致残率、致死率都比较高,很多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偏瘫,这一情况的出现给自身以及家庭都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很多患者家属都出现负面情绪,对患者的治疗以及康复不利。所以在早期就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护理干预,降低负面情绪出现的可能性,当患者及家属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时,要及时做好早期诊断,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上的疏导[4]。护理干预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指导,能够降低负面情绪出现的可能性,提高陪护人员的临床配合程度,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对家属和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能让患者和家属正确看待疾病,认识到偏瘫存在治愈的可能性,避免家属出现负面情绪,对患者造成负性影响。在护理期间对家属和患者进行鼓励,能够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和谐关系,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住院环境和氛围,为治疗和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减轻预后工作的压力[5]

本次试验主要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可见,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改善效果,能够降低陪护人员负面心理对患者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该方法可被广泛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让工作人员的能力满足要求。

综上可知,护理干预能够减小陪护人员负性心理对患者的影响,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对患者有利。

参考文献:

[1] 丁秀梅.延伸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0):265-266.

[2] 杨霞.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18):92-93.

[3] 房萍,黄静谊,郑寅茶.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对癌症患者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21):3290-3291.

[4] 叶青, 钱海红, 陈崔燕. 早期康复配合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20):150-151.

[5] 周海晏, 吴立新, 汪苗,等. 多学科合作连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8, 22(8):1625-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