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PDF下载
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运用价值分析

杨东明 任传金 赵琳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 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临床运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5例心脑血管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行常规体检的65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人员的血脂检验结果,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评估两组血脂指标异常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出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脑血管病病情也出现普遍改善。结论: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多存在异常,如血脂检验结果较正常水平存在明显波动,应做心脑血管疾病诊治准备。患者血脂指标改善,也可证明治疗效果理想。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血脂检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DOI:10.12721/ccn.2024.1573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https://ccnpub.com/wenzhangd-2-69682

引言

心脑血管病并非一种独立疾病,泛指心脏、大脑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也包括因上述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症状。因心脑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予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必要。分析认为血脂指标与大部分心脑血管病存在关联,可作为相关疾病诊治的一个参考,我院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 2017 年 10 月-2018 年 10 月收治的 65 例心脑血管患者为观察组,另以同期于我院行常规体检的 65 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观察组:男 32 例,女 33 例,年龄 48-71岁,平均(56.9±3.4)岁。临床诊断满足心脑血管病的各项标准。对照组:男 33 例,女 32 例,年龄 47-72 岁,平均(56.8±3.6)岁。均为健康成年人。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定性:前瞻性,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请两组人员在测试前 3d 暂停服用二类激素类药物、降脂药物,也避免进行大量脂肪类食物。于第 4d 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两组人员外周静脉血 2.0mL,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样中血脂成分的分析。两组患者血样区别存放,所有血样进行三次测定,取平均值为基准。观察组患者完成血脂测定后,进行三个月治疗,期间强调针对原发性疾病和临床症状进行同步控制,包括降压、降糖以及血管扩张、胰岛素注射等等。三个月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二次血脂测定,准备工作以及测定方式与第一次测定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人员的血脂检验结果,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评估两组血脂指标异常率。三个月后,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与心脑血管病改善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其中心脑血管病的改善以主要临床指标变化为基准,包括卒中评分下降、血压水平下降等。患者总胆固醇超过 5.85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mmol/L,均评定为血脂指标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 SpSS21.0。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 X2 检验,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水平和异常率

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较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异常率和心脑血管病改善情况

治疗过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异常率为 80.00%(52/65),治疗后降低至 55.38%(36/65)。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17.912)。患者疾病改善率为 92.31%(60/65)。

3 讨论

血脂是指血液中的各类中性脂肪和类脂物质的占比,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为主。此前学者分析发现,血脂水平的异常往往可视作机体病变的反应,且与心脑血管病带有紧密关联,这一变化还可以通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增减呈现[1]。也有学者在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研究中指出,7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血脂水平异常的问题;60%左右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偏高。当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好转后,且血脂水平又会出现下降,二者关联明显[2]。我院在分析中获取了与之类似的成果,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健康成年人偏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该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异常率为 80.00%,健康成年人为 12.31%。从作用机制上看,以高血压为例,患者血液中的类脂物质和中性脂肪持续增加,会导致其血流动力异常,血管壁渐渐增厚,

心肌必须提供更多动力,才能将血液输送至机体各处,在血管腔变窄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血压水平的增高。血脂水平的异常也会影响机体代谢,如高密度脂蛋白,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代谢,维持血脂水平的平衡,该物质可以加快游离胆固醇与机体内大分子合成的速率,并将生成物输送至肝脏位置进行代谢,患者体内的血脂水平升高,有力胆固醇的数目对应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搬运、促合成作用被进一步激发,消耗增多;低密度脂蛋白占比和总量出现上升,但其工作能力较高密度脂蛋白略差,会加剧中性脂肪和类脂物质的堆积,从而加重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患者的病情,甚至可能诱发动脉硬化、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我国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控制,强调临床症状环节和原发疾病治疗,又可以使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和病情均得到控制。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率为 92.31%,血脂异常率也降至 55.38%,二者带有正态相关性。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多存在异常,如血脂检验结果较正常水平存在明显波动,应做心脑血管疾病诊治准备。患者血脂指标改善,也可证明治疗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蒋乃.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25):191-192.

[2]叶加虎.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74):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