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以胃黏膜细胞为起源,此病死亡率在各类癌症中居于第二位,在癌症早期检出后可行根治术治疗,该方案下约有50%的五年生存率,若为黏膜下层病变,五年生存率则能提高至90%左右[1]。胃镜可对胃肠道病变做出准确鉴别,可了解胃癌情况,但其创伤大,成本高,并不适用于胃早癌的筛查。血清学检查便捷性高,其中胃功能三项较常见,指标有PGI、GII,此类指标能对胃黏膜形态做出相关判断,还能通过其比值了解到胃黏膜功能[2]。肿瘤标志物则有较好价值,常见标志物有五项,其中不同标志物对胃早癌的鉴别价值不同,但能对癌症情况做出早期诊断,也被应用于胃早癌的筛查。13C呼气试验则能了解到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该病菌被证实为胃癌的高危因素,掌握其感染情况后能为胃早癌的判断提供参考[3]。对此,研究在2022年4月-2023年4月实施调查,调查样本为43例胃早癌患者以及43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目的是了解三项胃功能、13C呼气试验、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指标的筛查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2年4月-2023年4月实施调查,调查样本为43例胃早癌患者以及43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分别被纳入癌症组和良性组。癌症组:病程值区间2-15个月,均数(8.91±1.75)个月;26例男,17例女;年龄值区间31-76岁,均数(53.86±4.01)岁。良性组:病程值区间3-16个月,均数(9.27±1.87)个月;27例男,16例女;年龄值区间32-77岁,均数(54.49±4.37)岁。组间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病理结果为胃早癌以及胃良性病变;②同意研究;③未行抗肿瘤治疗;④委员会批准研究。
排除标准:①中晚期胃癌者;②三个月内有胃部病变治疗史;③三个月内有消化道手术史。
1.2方法
三项胃功能检查,检查前需至少维持12h的空腹,采集静脉血标本,采集量为5mL,将其放入到离心仪器中,予以3500r/min的处理,针对得到的上清液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测指标为G-17,同时要对标本实施荧光免疫法检测,检测指标为PG1、PGII。
肿瘤标志物检测,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案与三项胃功能检查指标相同,得到上清液后,行发光法检测,涉及指标有cea、ca199、ca125等,还包括AFP和ca153。
13C呼气试验,指导各患者完成呼气试验即可,观察其结果,其中4‰即为正常水平,若超出此范围,提示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1.3观察指标
(1)三项胃功能指标:即G-17、PGI、PGII等。(2)肿瘤标志物:即cea、ca199、ca125等,还包括AFP和ca153。(3)13C呼气试验:记录阳性检出率即可。(4)胃早癌检出率:即对胃癌组患者实施上述指标的检查,统计单独检验与综合检验时得到的检出率即可。
1.4统计学计算
SPSS26.0中,经(x̄±s)表示胃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经(n/%)表示13C呼气试验结果等计数资料,检验值为t、X²,P<0.05,有意义。
2.结果
2.1三项胃功能指标
三项胃功能指标检验后均有意义,其中G-17、PGII等指标在癌症组高于良性组,而PGI在癌症则低于良性组,P<0.05。
表1三项胃功能指标2.2肿瘤标志物
检测五项肿瘤标志物,各指标检验后均有意义,癌症组均高于良性组,P<0.05。
表2肿瘤标志物2.3 13C呼气试验
13C呼气试验结果有差异,阳性检出率在癌症组高于良性组,分别为83.72%、34.88%,P<0.05。
表3 13C呼气试验
2.4胃早癌检出率
在胃早癌筛查中联合检验的检出率达到97.67%,高于胃功能三项的检出率81.40%,高于肿瘤标志物的检出率86.05%,高于13C呼气试验的检出率83.72%,均有意义,P<0.05。
表4胃早癌检出率3.讨论
国内胃癌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一般在中老年群体中出现,由于胃癌早期症状隐匿,仅有5%-20%的患者能在该时期内检出,常错过胃癌治疗时机,为改善胃癌预后,需对胃癌做出准确的早期诊断[4]。病理检查能明确胃粘膜上皮病灶的性质,但其创伤大,在胃癌初筛阶段并不适合。血清学检查操作简单,关于胃早癌筛查指标重点为胃功能三项,PG特异性高,属于天门冬氨酸蛋白酶前体,此物质可划分为PGII和PGI两种,前者来源为消化道分泌腺,后者来源为胃底颈黏液细胞。胃早癌出现后常存在胃黏膜萎缩的情况,此时会使胃粘膜形成生理改变,即会造成PG指标的改变[5]。胃黏膜萎缩作用机制下会使主细胞含量大幅降低,还会使腺体含量下降,常引发PGI受损,其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胃早癌出现后会改变各患者的胃黏膜结构,此时会降低PGI分泌功能,PGII功能也会随之改变。G-17属于常见胃功能指标,该物质来源为胃窦区域G细胞,能刺激胃部释放出胃酸,可对幽门功能产生影响。经上述三项指标进行胃早癌的筛查,能达到至少80%的检出率[6]。
肿瘤标志物对于各类型肿瘤均有鉴别价值,此类物质由肿瘤细胞和宿主相互作用产生,在宿主体液、机体内部等均有分布,可对肿瘤情况做出准确评估[7]。胃癌相关标志物较多,有cea、ca199等,其中cea有较高使用频率,正常机体状态下cea水平极低,当肿瘤细胞升高后即会造成cea指标的升高。胰腺、肠道等位置的上皮细胞组织中存在少量ca199,当该指标处于上升状态时,提示机体存在消化道癌症[8]。ca125被证实有极高的敏感度,和AFP等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的鉴别中,可对胃早癌做出准确诊断。有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直接性因素,感染该病菌后存在极高的胃早癌发生率,针对患者实施13C呼气试验,能了解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可辨别胃黏膜代谢状态,能对胃黏膜癌变情况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9]。单纯胃功能三项、单纯肿瘤标志物或者是单纯的13C呼气试验均能对胃部病变做出初步筛查,但准确率很难维持在较高水平,常有假阴性的问题,导致胃早癌患者漏诊。联合使用各检验方案,一旦出现异常予以全面检查,能全面分析胃黏膜代谢状态,准确掌握癌变细胞增殖生长情况,实现较好的胃早癌筛查结果[10]。
综上,胃功能三项+13C呼气试验+肿瘤标志物的方案下敏感度高,可提高胃早癌阳性检出率,体检筛查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张玲玥,王青. 胃功能三项联合肿瘤标志物、呼气试验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5):38-41.
[2] 史欣然,许国琼. 胃功能三项、肿瘤标志物联合13C呼气试验在胃早癌筛查体检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 饮食保健,2020,7(30):21.
[3] 茅溢恒,陆维,刘燕. 胃功能三项、肿瘤标志物联合13 C呼气试验在胃早癌筛查体检中的临床价值[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12):1474-1477.
[4] 叶立功,许佩.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患者外周血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13(11):139-144.
[5] 庄伟,计钰亮,朱婷婷. 早期胃癌胃镜筛查中联合应用血清PG、G-17、CA72-4及Hp检测的价值研究[J]. 浙江医学,2020,42(14):1529-1532.
[6] 张芳芳. 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肿瘤标志物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21,33(1):70-72.
[7] 杨莉,李晓南,杨晓雪. 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4):387-391.
[8] 刘登海. 胃癌患者Hp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处方药,2022,20(7):130-132.
[9] 王珊珊,郭战萍,赵翔宇. 血清PGⅠ/PGⅡ联合肿瘤标志物对Hp阳性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4(1):186-191.
[10] 孙兆娟,牟晓映,薛玉玮. 幽门螺杆菌特异性IgM和IgG抗体、CA724、CEA联合检测对胃癌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111-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