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教育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就难以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的核心素质。在核心素质下,提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强调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怀、家庭和民族情感,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重视学生的德育。在此基础上,探索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小学德育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小学德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课,以思想品德课教材为主。例如,我们应该学会敬老爱幼,团结学生等等。虽然它对一些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但它是短暂的,而且非常有限。除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外,[1]没有实际的德育工作,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德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假、大、空”的活动是教育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二)当前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发展的障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事物进入学生的生活,因此有了更多的信息联系渠道。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负面信息和负面信息进入学生生活,小学生的辨别力和自控力不够强。因此,这个问题也使得德育成为一个巨大的障碍。很多老师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收效甚微。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德育创新教育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教育引导
教育事业责任重大。根据小学生的教师标准,教师应在组织德育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教育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体现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学生,以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饱满的热情带动课堂教学气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端庄严谨,用通俗得体的教学语言支撑教学过程;同时,作为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爱,平等对待学生,乐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注重课堂健康,主动承担集体责任,让这些优秀品质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言行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在知识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道德素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演讲。无论在学习、行为习惯还是个人素质上,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各种传承教育活动
小学生天生就比较活跃。在这个没有严格要求的课堂上,难免烦躁不安,耳语低语,甚至不认真听讲。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一方面,我们不应压制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性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模拟活动,渗透德育内容。结合学生对游戏的积极热爱,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从正确的思想角度鼓励和支持活动,纠正错误观念,利用现场学生的意见对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和指导。情景模拟可以由教师自由选择,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问题和生活话题,使小学生更加自由、轻松,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创建简单的活动,场景不那么深刻,原因更清楚。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设计更为复杂的场景,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展示自我。
(三)重视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德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积极打破校园封闭的限制,把德育放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德育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社会活动的实践者,甚至成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索德育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加强情感体验。例如,在一门关于自我控制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网络时代是否应该依赖电子产品。这些主题引导学生寻找相关材料进行辩论,并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他们可以陈述事实、推理并解释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塑造核心素质。
(四)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德育过程中,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更为有效。以主体内容为基础,进行深入挖掘,使德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思想指导作用,促进德育的实现。例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探索法律意识渗透等德育要素,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法律认识,加强自身人格的塑造。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中国科学伦理教育。例如,在学习《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做详细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既能满足德育的实践要求,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促进家庭合作,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了实现德育的全面实施,家长应密切合作,建立家庭教育模式。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加强学生信息的交流,统一教育思想、不同思维,做到半途而废,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德育环境中,提高德育质量。比如,老师应该让家长了解一些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包括学业成绩、个性特征、习惯、心理素质、优缺点等,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然后更积极地与老师合作,为了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日常表现等内容,从而给家长一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印象,这可以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同时,教师要倾听家长的心声,以谦虚真诚的态度了解每位家长的需求,与家长讨论教育目标。这样就形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在积极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国对核心人才素质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小学德育教师应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积极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能够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德育活动。因材施教将把学生培养成自信、自立、敢于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合格人才。这样,我国小学德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核心素养相关内容,进而提高最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琛智.探析核心素养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J].财富时代,2020(08):89-90.
[2] 袁梅.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J].南方论刊,2020(08):103-105.
[3] 席云英.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探究[J].华夏教师,2019(31):12-13.
[4] 王风宸.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浅析[J].才智,2019(10):45.
[5] 王喜江.“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0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