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的冲动与抑制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吴赛云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的冲动与抑制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于2022年8月-2023年8月展开研究,以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作为首要研究对象,录入10例,是观察组;以精神健康正常大学生作为次要研究对象,录入10例,是正常组。两组配合完成一般资料采集、冲动与抑制特征评估、心理特征评估、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反应抑制犯错误次数、反应抑制反应时高于正常组(P<0.05),观察组表现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EO-FF评分、PHQ-9评分、GAD-7评分、PQ-16评分、BIS-11评分低于正常组(P<0.05)。反应抑制犯错误次数和PHQ-9评分是正相关关系(P<0.05),反应抑制犯错误次数和BIS-11评分是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多伴有冲动与抑制特征,积极进行心理特征评估,可发现抑郁、冲动性是相关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冲动与抑制特征;心理特征;一般资料;因素
DOI:10.12721/ccn.2025.15702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属于精神病性障碍,也是典型精神病[1]。该病多在成年早期出现,具有明显功能损害、慢性化病程特点,会对患者自己、家庭造成严重影响[2]。现今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方法较多,但患者治疗时大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较多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功能已经遭受损伤,所以治疗难度比较高,多数治疗只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根治难度比较大[3]。事实上,精神分裂症发生前已经存在能够被临床识别的特殊时期,也就是精神病前驱期,又称作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4]。这一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性症状,包括猜疑被害观念以及难以确定的幻觉体验等等,但这些症状尚不足以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会坚信这些症状,症状发生频率低,症状持续时间短,临床又将存在这一类前驱期症状的患者称作精神病超高风险群体。有研究[5]指出,若能在精神病超高风险阶段提供可靠有效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预防患者疾病进展为精神分裂症,可实现根治疾病的目的。但早期干预治疗的前提是尽早诊断,精神病前驱期症状容易被多种因素影响,诊断难度比较大。故此次研究选择20例对象,比较精神病超高风险大学生、精神健康正常大学生的冲动与抑制特征评估结果、心理特征评估结果,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2年8月-2023年8月展开研究,以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作为首要研究对象,录入10例,是观察组,男/女是7/3,年龄19-22岁(20.61±0.54)岁;以精神健康正常大学生作为次要研究对象,录入10例,是正常组,男/女是6/4,年龄19-22岁(20.75±0.57)岁。两组相关资料对比,无差异存在(P>0.05)。纳入标准:(1)资料详细;(2)均已成年;(3)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确诊精神病;(2)尚未成年;(3)评价结果失真。

1.2方法

(1)一般资料采集,经自制资料信息表获取,包含性别与年龄等多项一般资料。(2)冲动与抑制特征评估,方法是Go/Nogo反应抑制范式试验、反向学习范式(RLT)风险决策试验。(3)心理特征评估,方法是NEO-FFI量表简化版[6],条目60个,维度5个,四级法评估,评价人格倾向;PHQ-9量表[7],条目9个,四级法评估,评价抑郁;GAD-7量表[8],条目7个,四级法评估,评价焦虑;PQ-16量表[9],条目16个,四级法评估,评价精神病前驱期症状;BIS-11量表,条目26个,维度3个,四级法评估,评价冲动性。

1.3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所用计量资料在SPSS26.0中分析,以(x±s)表示,运用t检验;对各项指标实施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冲动与抑制特征评估结果见表一。

表1冲动与抑制特征评估结果比较(n=10例,x̄±s)

1.png

2.2两组心理特征评估结果见表二。

表2心理特征评估结果比较(n=10例,x̄±s,分)

2.png

2.3冲动与抑制特征、心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三。

表3冲动与抑制特征、心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比较(n=10例)

3.png

3·讨论

现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主要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人们生活水平及物质水平明显提升。但城市化速度、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令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发生改变,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日益升高,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升高,精神病群体规模日益扩大[10]。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精神病,具有较高发生率,多在成年早期发生,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活动、情感、知觉、思维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障碍的综合征[11]。精神分裂症容易反复发作,少数患者经正规、科学、综合治疗后可实现痊愈,但多数患者难以达到痊愈标准[12]。精神病超高危群体其实就是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群体,主要指精神病前驱期患者,其中有22%-36%会在1-3年内进展为精神病[13]。此时若能进行正规科学干预,可有效消除患者的一系列精神病相关症状,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积极、乐观、正常的精神体系与精神结构,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少年阶段起病,患者多为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与大学生。大学生刚刚脱离高考压力,进入了全新的生活学习模式。但这一模式和高中存在鲜明差异,大学生看似更为自由,但在社会生存压力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大学生无形之中面临着更多压力。再者,部分大学生受生活学习方式、生活学习环境骤然改变等影响,短时间内心理及生理都适应不过来,这是导致他们成为精神病超高危群体的主要原因。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干预,这一类大学生有一定概率会变成精神病患者,严重影响未来发展和家庭和谐。

有研究[14]指出,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与精神健康正常人比较,其冲动和抑制功能表现明显更差,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次研究结果和上述观点存在一定差异,观察组反应抑制犯错误次数、反应抑制反应时高于正常组,观察组表现分低于对照组,怀疑这和纳入研究对象过少存在直接关系,但也不能否认精神病超高危确实会对患者的冲动和抑制功能造成影响。此次研究进一步分析观察组、对照组的心理特征,结果显示观察组NEO-FF评分、PHQ-9评分、GAD-7评分、PQ-16评分、BIS-11评分低于正常组,可见精神病超高危群体存在更鲜明的心理变化,尤其是负性心理变化,提示通过心理特征评估有利于临床尽早筛查精神病超高危群体。此次研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反应抑制犯错误次数和PHQ-9评分、BIS-11评分正相关关系,提示抑郁、冲动性是影响反应抑制犯错误次数的主要因素。此次研究存在一定问题,并未分析一般资料、冲动和抑制功能的关系,研究对象数量比较少,需要临床增加患者数量,进一步研究分析。

综上可知,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多伴有冲动与抑制特征,抑郁、冲动性是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东方,黄玉洁,刘思璕,等.社会支持与单亲家庭大学生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6):1162-1165,1170.

[2]张伟娟,吴洪军,刘浔雄,等.大学一年级新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及症状特征[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6):935-937.

[3]林生娟,王洋,朱荣鑫,等.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3,33(4):267-271.

[4]QI,ROBERT,PALMIER-CLAUS,JASPER,SIMPSON,JULIETTE,et al.Sexual minority status and symptoms of psychosis:The role of bullying,discrimination,social support,and drug use-Findings from the Adult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 2007[J].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2020,93(Pt.3):503-519.

[5]JAGANNATH,VINITA,GRUENBLATT,EDNA,THEODORIDOU,ANASTASIA,et al.Rare copy number variants in individuals at clinical high risk for psychosis:Enrichment of synaptic/brain-related functional pathways[J].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Part B.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sychiatric Genetics,2020,183B(2):140-151.

[6]LEONHARDT,BETHANY L.,VOHS,JENIFER L.,BARTOLOMEO,LISA A.,et al.Relationship of Metacognition and Insight to Neural Synchroniz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arly Phase Psychosis[J].Clinical EEG and neuroscienc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EG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Society(ENCS),2020,51(4):259-266.

[7]左静,王东方,陈曦,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及乐观和自尊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4):705-708,712.

[8]谢莉,刘光亚,刘芳,等.孤独感、睡眠质量和大学生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20,33(5):379-383.

[9]ASHOK MALLA,MANISH DAMA,SRIVIDYA IYER,et al.Understanding Components of 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and Relevance for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in the Canadian Context:Comprendre les Composantes de la Durée de la Psychose Non Traitée et la Pertinence de Services D’intervention Précoce Dans le Contexte Canadien[J].2021,66(10):878-886.

[10]陆峥,吴佳馨.亟待关注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转归预测因素[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1,21(12):1021-1026.

[11]陈春平,孙明泽,王东方,等.学校联结与大学生现患精神病样体验:心理弹性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4):959-963.

[12]杨舒文,张天宏,徐丽华,等.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人群临床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4):315-320.

[13]厚皎皎,王嘉仪,赵旭东.精神分裂症及精神病超高危人群情绪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0,30(6):450-453.

[14]陈健行,厚皎皎,王嘉仪,等.大学生精神病超高危群体的冲动与抑制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3(1):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