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它可能在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或在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导致肺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在外科重症监护室,其发病率高达30%以上,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2]。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VAP在中国的发病率高达43.1%,而病死率则高达51.6%[3]。医生没有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机械通气操作,以及存在的一些潜在的风险,是导致这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4]。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时面临的VAP风险情况,并给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我们随机抽取了30例ICU的机械通气患者,其中男性占17例,女性占13例。为了探析影响VAP产生的危险因素,我们将根据患者有无发生VAP分为两组:一组没有出现VAP,另一组出现VAP,分别记作对照组、研究组。从一般资料的角度围绕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
1.2方法
研究两组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时长、入院时长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并观察在治疗期间,穿刺置管的比例、意识障碍的比例、留置胃管的比例以及抗生素的配伍情况。研究组在中断机械通气前48小时,以检测到的最低值作为对比项,而对照组则以感染发生前的检测到的最低值作为对比项。
1.3评定标准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时长、入院时长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并统计穿刺置管、意识障碍、胃管留置和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情况,以此来评估确定影响VAP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4.0软件分析处理研究数据。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比
统计两组患者各自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经调查,研究组的这三项指标的计算结果为(33.72±5.13)g/L、(3.12±1.25)天、(9.54±3.77)天;对照组的这三项指标的计算结果为(26.59±5.41)g/L、(8.44±6.23)天、(26.55±15.23)天,组间对比差距较为突出(P<0.05)。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对比
结合表1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如穿刺置管率等,从各项数据的对比中均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性(P<0.05)。展开来讲,对于研究组而言,统计所得的穿刺置管率、意识障碍率、留置胃管率、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分别为50.00%、42.86%、35.71%、71.43%。对于对照组而言,统计所得的穿刺置管率、意识障碍率、留置胃管率、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分别为75.00%、68.75%、68.75%、31.25%。从小组间的对比情况分析可知,在静脉穿刺置管率﹑意识障碍率和留置胃管率方面,对照组的数值水平高于研究组;但是在抗生素联用率方面,研究组的数值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对比
3 讨论
3.1VAP感染危险因素
(1) 环境因素
因为ICU的环境条件有限,患者很难被隔离,因此,空气传播的病毒和排泄物中的细菌很容易经由医护工作者传播而产生交叉感染的现象。在外部环境中,异常细菌很容易进入呼吸道,导致感染。
(2)宿主因素
VAP患者由于病情严重、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以及年龄较大等原因,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肺部感染的侵袭,而且他们也更容易受到应激的影响,从而导致交叉感染。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他们的咳嗽、吞咽等保护性反射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完全消失,从而为VAP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3)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因素
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当医生试图利用机械通气来替代传统的人工气道时,这会严重损害患者的鼻咽腔防护屏障,进而导致他们更容易患上呼吸机相关的肺炎,并且需要承担更多的疼痛折磨[5]。
(4)体位
仰卧位可能会增加患者感染细菌的风险,特别是长期仰卧,可能会导致胃食管返流物进入上呼吸道,从而使得胃内细菌得以定植并在体内传播。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胃内细菌反向影响VAP的机制。费敏等研究人员[6]提出,胃腔中的细菌可以通过口腔-气囊-肺部的方式进入肺内,导致肺部感染。
(5)药物治疗相关因素
如果长期过度依赖广谱抗生素,可能会引发菌群失衡、耐药性增强、菌群迁移、真菌感染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口腔和咽部的细菌迅速繁衍,从而使得肺部疾病难以有效控制。
3.2护理干预对策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从而有助于改善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抢救效率[7],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以下几项护理措施:
(1)VAP的非抗生素预防护理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ICU的环境护理力度,重新审查管理制度,严格限制探访频次,并积极推行采取无人陪伴的措施;使用高效的消毒剂清洁地板、墙壁。其次,严格控制人工呼吸气道的管理力度。强化呼吸道湿化措施是维护呼吸道健康的关键,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吸痰
通过采用人工物理疗法,如翻身扣背等,可以有效地增强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恰当的吸痰方式是先从呼吸道中吸出痰液,然后再从嘴巴和鼻子里排出。在吸痰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并保持动作的轻柔性。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将负压控制在120~150mmHg,同时,应在吸痰前后均施加100%的纯氧,持续2分钟,以避免缺氧[8]。采用封闭式的吸痰管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患VAP的风险,这一点远远优于采用开放式的吸痰方法。
(3)加强呼吸机管路系统的消毒灭菌[9]
建议每天清洁和维护管道1次,使用0.1%的有效氯溶液进行消毒,并在清洁后使用蒸馏水进行冲洗,以备日常使用。空气过滤器也应进行高压消毒。张渭芳等研究人员[10]指出,将呼吸机管道的更换周期调整至7d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VAP的出现,还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并且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除了接通呼吸机之外,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医生还应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比如在呼吸管的前端2/3处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以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侵入,减少新型细菌的感染[11]。
(4)口腔护理
VAP的发生与口咽部细菌定值密切相关,因此,护士们需要加强对此的了解程度。在给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应以保持口腔清洁为原则,确保气囊充气良好,每天进行2~3次护理,以防止细菌滋生,从而避免发生VAP。以往擦拭法是国内口腔护理的主流方法,但是目前有较多的研究学者正在探究冲洗法替代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冲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口腔卫生状况,特别是对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其疗效更加显著。蒋玉梅等人认为,冲洗法无法彻底清除黏膜表面的细菌和污物,因此,擦拭法更有效地清除这些污染物[12]。相关研究人员通过结合擦拭和冲洗两种方式给予患者口腔护理服务,结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生理盐水被广泛应用于口腔护理,因其能够有效维持口腔健康,避免菌群失衡,并且能够有效地去除鼻腔内的分泌物。
(5)合适的体位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最好保持平卧位,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胃肠道分泌物的逆流以及口腔部位的分泌物被误吸,这样就可以降低VAP的风险。研究表明,30%~40%的普通患者在住院48h之内就会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而半卧位则具有良好的抗逆流性,可以有效地阻止胃肠道内容物的反流,进而降低VAP的风险。因此,采用半卧位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并且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6)防止交叉感染
增加洗手频次是预防VAP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护士们需要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之前和之后,都要仔细清洁双手,以确保每一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吸痰操作之前,应按“七步洗手法”规定进行洗手,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13-15]。完成吸痰后,应立即脱去手套,并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切断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将严格限定探访的时长和人数,并要求所有探访者者都必须佩带一次性口罩及防护衣物;使用电子灭菌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清洁,每次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每天消毒两次。
(7)合理应用抗生素
为了确保患者的健康,建议尽快收集痰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提醒医生合理用药。VAP是一种严重的ICU并发症,由于具有治疗困难和高病死率,故而需要加强预防工作是控制这种疾病的关键,以降低病死率。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极强的职责感。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技能,并将其融入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研究表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下降会影响支气管的收缩和咳嗽反射,从而削弱呼吸道的防御机制,促进细菌的繁殖,最终导致VAP的发生。VAP的发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穿刺置管、意识障碍和留置胃管等。如果滥用抗生素,还可能会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的有效性,增加VAP的发生率。由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可能会面临各种不同因素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为了确保他们的健康,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康复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对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管理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我们可以大幅降低VAP的发病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防护保障。鉴于目前的研究资源有限,为了更好地减少重症监护室患者患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我们必须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和观测。
参考文献:
[1]朱英,夏霞.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学,2015,21(11):1885-1888.
[2]王娟,李德宪,俞朝贤,等.结核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5):719-723.
[3]李琼,孙树梅,张亚莉,等.呼吸机相关肺炎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4):269-270.
[4]张满良,李丽荣,张倩玮.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状态以及呼吸机管路更换对VAP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22):14-15.
[5]何建玉.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哈尔滨医药,2017,37(3):238-239.
[6]费敏,王选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最新进展.国际呼吸杂志,2006,26(4):250-251.
[7]王丽,张爱华,王婧.体位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33-334.
[8]刘延爱.机械通气呼吸道护理的难点及对策.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6,7(13):61-62.
[9]阮佼,张家骏,曹志刚.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100-101.
[10]张渭芳,陈爱君,方雪玲,等.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产生的影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131-132.
[11]梅海燕.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心理医生,2016,22(24):158-159.
[12]蒋玉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控制与预防.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582-584.
[13]杨秀芬,王海宾,闫锡新,等.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探讨.临床荟萃,2004,19(22):53-55.
[14]张海涛.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5):38-39.
[15]李秋平.急诊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4):3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