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范围很广,网络中的流行音乐所占的不过是其中一隅,对此教师应坚持引导学生去了解音乐的多样美,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天地之广袤,从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建立符合小学生年龄的价值观体系。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摒弃常规的固化思维,以足够独特或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融入音乐审美的培养课程中。
一、音乐审美素养培养学情分析
在课改前,音乐教学目标就是知识技能。现在,音乐教学变成了知识技能和素养并重。而分析音乐的特质可以发现,音乐对学生的素养教育作用主要是思想品质、听觉赏析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都可归纳为一个素养大类———审美。即音乐的素养教育包括思想意识审美和听觉艺术审美。这样,小学音乐的教学就分为两大板块:知识技能和审美教育。课改已推行多年,但目前小学音乐的审美素养教育质效仍然滞后于知识技能教育。主要原因是,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策略上存在着经验主义惯性。而并不清楚,素养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在规律上是有差异的。知识技能可通过讲授来完成———比如教师演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就能完成演唱学习。而素养培养则不行———比如教师说,“这首歌真好听啊!”学生就一定认同吗?并不一定。学生只有从内心感受到了歌曲的美,才会产生审美认同。因而,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优化。
二、小学音乐审美素养教育策略
(一)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审美素养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在规律上是不同的。审美素养(也包括其他素养)是内在品质,不是说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能具有什么素养。比如,教师说:“这首歌是说环境保护很重要,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哟!”学生一听,大概是明白环境保护的道理的。但这就能使之在内心建立一个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迁移为环境保护的行为吗?大概是不行的。从音乐角度上说,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第一,让学生通过学唱、欣赏歌曲能够体悟到环境的美,使之不再忍心去破坏这么美的环境;第二,让学生通过辨析感悟到环境恶化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审美的反向对照),从而基于自我保护需求去保护环境或改善环境。可以看出,审美素养其实是由学生自己体验、感悟之后才形成的,教师直接灌输理念没有太大作用。也就是,素养教育应遵循构建、生成性规律,给学生创造亲自体验、参与、思考的环境和平台。这就是生为主体、学为中心。那么,怎样来实现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呢?少教多学是基本思路。这有两个抓手:第一是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的情感态度,使之愿意主动参与音乐的学习和活动;第二是为学生创建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赏析音乐的平台。下面所探讨的策略,都围绕这两个抓手展开。
(二)组织音乐游戏
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特征,因而,大多音乐教师认为音乐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语文这些学科)相比,不用再去关注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引导。只要上音乐课,学生一定就会喜欢、高兴。但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音乐确实具有娱乐性。但娱乐感的产生是基于审美而来的。即,人们能够体悟到音乐的美,然后才产生了愉悦感,并愿意参与音乐。而小学生刚刚接受音乐学习,显然在音乐审美能力上还比较欠缺(这也是我们对之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之一)。因而,小学生并不一定能被音乐的魅力直接吸引。在这种片面的认知下,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比较刻板、单调,有专业化倾向。
(三)视觉听觉结合
在小学教学中,音乐和美术被称为两个姊妹学科,一个从听觉艺术角度培养学生素养,另一个从视觉角度培养学生素养,二者共同作用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学科往往会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教学应“各自为政”。即,美术教师不会在教学中借用音乐,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不会把视觉元素引入课堂。这种理念其实也是受课改前教育思想的影响,因为主攻是知识技能,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视觉元素有些多此一举。这种认知在课改之后仍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原因有几点:第一,审美素养其实是一种多元性思维,在审美过程中并不会进行有意的区分。比如,并不是这个需要用听觉来赏析、那个只能用视觉来体悟,而是会调动一个人所有的审美元素共同完成对美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一首表现草原风景的歌曲时,通常一个有能力的欣赏者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与音乐相对应的情景画面,从而深化对音乐美的感受;第二,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审美途径上是有区别的。视觉艺术的审美比较直观,通过对艺术品形态的观察即可完成审美。而听觉审美则比较偏向于抽象,欣赏者不仅要听,而且要对乐曲的音调、音色、节奏等进行思维推理,才能完成审美。而对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又恰恰是他们的短板。因为生活经验比较少,又习惯于具象思维,所以通常很难从纯听觉的角度完成有质量的音乐赏析。因而,为了适应审美素养生成的规律、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征,应将视觉元素引入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对于哪一科的教师而言,教育始终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需要教师付出极强的耐心和大量的汗水,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培养。同时,音乐课的成功与否与素质教育是否到位息息相关,学校和教师团体应努力让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审美能力,实现美育,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足够的奉献精神,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冬.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音乐时空,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