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了让学生多方位发展,并发掘学生的才艺和兴趣,在小学的教育模式中也开展了很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音乐就是其中一门学科。而在学生学习音乐这个课时,大合唱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大合唱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团结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和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发掘。
1.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合唱教学的现状
1.1教师自身合唱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难度最大的教学形式是合唱教学。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越过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合唱教学中,音乐教师个人对合唱教学的认知水平深刻地影响着合唱的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热情投入到合唱教学中,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极具活力。目前不少地区,许多学校的教师合唱意识淡薄,甚至有些音乐教师自身也不理解合唱的基本意义,抑或是有些教师非科班出身,自身的音乐基本功不扎实。
1.2学生对合唱了解不全面
在小学阶段参与合唱团需要学生本身对学习音乐有一定的热情,有较好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但我国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所面临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对于合唱的概念模糊不清,不知道合唱是由两个不同声部以上组成的旋律同时歌唱,有时与齐唱混淆,因此,在合唱的学习过程中困难很大。此外,还有些学生基础偏弱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识谱过程中没有音高的概念,音准不稳定,不清楚高低声部的编排的意义,从而出现不同音名唱同音高的现象,音准“有时跟着往上跑,有时跟着往下跑”。因此, 音乐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音乐基础及修养的培养,使之有一定的入门基础,才能在合唱课的学习上有所感悟。
2.提高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升。基于此,教师在实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着眼,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实际操作中,
一方面,应该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确保其能够对合唱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做好精心备课,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能够很好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合唱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来保证合唱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于合唱歌曲的鉴赏能力,应该尽可能避免同一首歌曲的反复合唱,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合唱的魅力,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歌曲,继而主动参与到合唱之中。
2.2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的音乐天赋决定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及学习音乐的难度,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采用统一的合唱活动和教学标准,则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从而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基于此,小学音乐教
师需要及时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同时也应该大胆创新,将音乐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通过合唱教学发挥出来。在对合唱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如果合唱活动无法很好的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则学生对于音乐的积极性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合唱活动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将自身的实际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合唱是一个整体的演唱展现,需要演唱者拥有高度的配合能力以及演唱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合唱效果。想要提升小学合唱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合唱的默契和效果。在实际合唱过程中,往往有一部分小学生存在非常高的表现欲,渴望自己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合唱过程中,不按照原有的计划和分配,进行音调和音量的提升,以此突出自身的演唱水平; 还有些小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认为在众多的学生的合唱中,即使偷懒也不会被发现,从而在合唱中不认真努力,滥竽充数。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合唱的整体效果,使得合唱表演不和谐不默契,降低合唱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过程中,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提升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提升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从而才能使合唱中的各个声部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提升合唱整体的默契配合度,使合唱表演达到良好的效果。
2.4多样化合唱教学方式
合唱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起步学习的阶段是有难度的,具体体现为音乐难点、重点不易掌握和花费时间长两个方面。为了避免小学生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心理,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例如,在刚学习二声部歌曲的时候,许多学生无法同时唱准两个声部的音高,针对这个问题,可先采用轮唱、卡农的方法进行演唱,以两个声部相隔一或两个小节开始轮唱同一个旋律。两个声部还可以依次互换顺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即使演唱同一条旋律也会感受到良好的合唱效果。其次,在掌握轮唱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二声部旋律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以维持单个长音入手,学生演唱一声部,教师演唱二声部,此时,学生应仔细聆听产生的合唱效果,再进行声部互换。但是这个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合唱歌曲,所以,在学习歌曲前,教师必须有能力、有目的地对歌曲结构、背景等做深入的了解,有必要也要对歌曲进行适当的改编,而不是照搬已有的合唱教学方式方法,抛开音乐教学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实行单一僵化的合唱教学,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2.5加强音乐合唱鉴赏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小学生音乐合唱的鉴赏能力,从音乐合唱鉴赏中,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能力,促进小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想要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水平,使小学生的合唱能力不断提高,一定要引导小学生对合唱进行继续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对音乐合唱进行鉴赏,从实践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小学生合唱的灵感,提升小学生合唱表演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促进小学生合唱能力的不断进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去观看音乐合唱演出,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合唱的魅力和震撼,从而使小学生更加喜爱合唱表演,继续进行合唱学习和探索,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质量。
结论:小学教育中加入音乐课堂合唱的教学,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和身心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积极性的,并且十分的有意义。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我国现在所提倡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教育模式相吻合,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兴趣的开拓和对学生更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对小学音乐的学习,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含露.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3).
[2]林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74-75.
[3]万国群.浅析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展开模式[J].试题与研究,2020(32):140-141.
[4]许晓靖.浅谈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提高声音训练效率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