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与路径研究

梅诗琪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6

摘要: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面临崭新局面,对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全面提升生命教育质效,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拓展生命教育途径,丰富生命教育载体等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生命教育;内容内涵;路径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生命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内容,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尊崇生命的人生价值观念,丰富自身综合素养。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有必要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效果,促进现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分析

现代大学生承担着未来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时代重任,其综合素养的高低与未来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具有密切关联,理应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予以综合优化。生命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信念、梦想、伦理、情感等相关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潜移默化地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并可站在生命价值视角审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进而获取健全的人格品格。在生命教育中,需要将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健全人格的培育、优良心灵秩序的养成等作为核心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到更加鲜明的生命价值意蕴,牢牢把握“生命”这一社会单元的本质属性,进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使命。近年来,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的创新实施,在宏观政策导向、教育效果评价与教育方式创新等方面实施了诸多策略,为新时期广大高校扎实推进生命教育的组织实施拓展了空间,也使生命教育的内容得以全面拓展延伸,生命教育的通达性与圆融性更为突出[1]

2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联,相辅相成。通过实施更具实效性的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学生可立足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更加透彻地理解与把握思想政治的精髓,实现生命认知、生命态度与生命价值之间的交互衔接,从而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生命教育基础又可得以全面巩固,且生命教育的活力将显著增强,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向着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方向迈进[2]

2.2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促进学生成长

大学生是现代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轻力量。受多元化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势必难以摆脱各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这对其各类风险识别与抵御能力提出了崭新要求。通过实施生命教育,可使学生正确辨识以生命为价值导向的人生态度,更加清晰明确地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在辨清是非黑白的基础上,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3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树立健康心理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大数据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为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其生命观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现状表明,各类社会事件开始向高等教育领域扩展,若学生无法强化自身抗压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则势必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过激行为,严重情况下还会危机生命。因此,时代亟需高校扎实推进生命教育,结合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迎合与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本质需求[3]

3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优化路径探讨

3.1拓展生命教育途径,丰富生命教育载体

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的取得离不开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与载体,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实际,不断拓展生命教育途径,丰富生命教育载体,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生命教育的整体效果。对此,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作用,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探索实现生命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多个维度提升学生体验度。制定完善可行的生命教育工作体系,为各项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基础依据,破除陈旧生命教育工作模式的束缚与制约,彰显生命教育工作的时代性。丰富生命教育活动载体,引导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使学生成长为时代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3.2结合学生身心健康条件,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动态化的工作机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充分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其在价值情感、生命认知、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客观现实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方法策略。重点关注学生焦虑、抑郁、沮丧等个性化与共性化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克服心理亚健康状况,及时纠正处理其潜在的不当行为或偏激行为等。此外,生命教育的涵盖范围相对较广,高等院校应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统筹考量,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并根据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整合师资力量资源,筑牢生命教育基础,达成生命教育目标[4]

3.3建立特殊群体生命教育干预机制

受制于主客观等多方面要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生命的价值存在认知偏差及误区,尤其在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更容易加剧消极行为,甚至偏激行为。对此,高等院校应在精准把握造成部分学生心理难题诱因的基础上,建立特殊群体生命教育干预机制,重点关注对生命认知存在偏差的学生群体,并建立动态化的学生生命认知与心理健康档案库。引导特殊群体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团结向上、积极拼搏的正确认知对其进行充分感化,使其能够尽快走出心理阴霾,真正做到珍惜生活、感悟生活、品味生活。注重总结特殊群体生命教育干预的实践经验,以时刻优化完善干预路径与策略。

3.4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会对生命出现认知偏差,甚至滋生轻生等念头和行为,除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外,还在特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生活、学习、就业等缺乏明确目标,进而丧失生活的希望与信心。对此,高校应始终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便建立与自我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并在学习过程中为之奋斗。将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目标,以更加从容不迫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挫折,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彻底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增强其对生命的感性体悟与理性认知[5]

4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关键价值作用决定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高等院校应密切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完善系统的生命教育工作方法体系,拓展丰富生命教育的价值内涵,创新生命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强化对生命教育过程的优化控制,引导学生对生命形成更加深刻至关的认知,为充分保障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作用奠定基础,为促进现代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更高层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方国.新冠疫情应对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1-47.

[2]田慧.抗疫事迹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原则、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5):15-17.

[3]任金花,常丽琴.网络圈群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106-110,118.

[4]王佩,杨雷.高校辅导员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析[J].人文之友,2021(9):151-152.

[5]关欣.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