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总体安全观导向下,高等教育事业同样应与时俱进,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国家安全的内在涵义与价值作用。当前,高等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质效。
1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实依据与意义
1.1现实依据
近年来,各类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创新与实施,在细化完善相应课程标准,拓展丰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主动有益探索,成效显著。从国际战略环境来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理应成为引导校园意识形态的关键要素,需要结合国际经济社会的宏观发展形势,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迎合国际社会发展挑战;从我国安全形势来看,由于国家安全行为主体持续细化,更需不断巩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阵地,阻断不良思潮渗透[1]。
1.2现实意义
通过扎实有效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可显著增强大学生对国民身份的高度认同感,主动强化国家公民理念,以更加坚定地思想观念捍卫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充分确保高校校园范围内的国家安全基础稳定。依托于高质量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学生可全面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局面,避免出现背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偏激思想,在更深层次上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筑牢思想防线,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2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体系缺失
在现代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中,与时代发展节奏相契合的工作机制体制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保障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逐渐养成具有宏观导向作用。纵观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实际,普遍存在着对该项教学内容重视不足,基于多维度与全过程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框架体系尚未形成,无法为各项教育活动与教育行为的实施提供基础依据与导向,致使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未能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当前高要求、高标准的国家安全战略实施要求不相吻合[2]。
2.2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方法单一,内容滞后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同样应紧跟时代发展节奏,丰富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实践表明,部分高校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方面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远远不足,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培育方法单一,更多地停留在课堂理论性说教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匮乏,学生难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国家安全观的内在本质要义。国际安全意识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割裂了其与社会、生态、信息、文化等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2.3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跟不上网络新媒体发展节奏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思想潮流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具有深刻影响。身处于网络新媒体大环境下的大学生同样在享受着网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遭受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冲击,部分情况难以在网络社会中辨清是非黑白曲直,而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施节奏、内容、范围等却往往停留在浅层次意义上,覆盖范围与实施深度远远不足,严重滞后于网络新媒体社会的发展节奏[3]。
3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的方法策略
3.1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体系
结合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框架体系,明确细化各部门、各阶段、各环节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职责要求,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院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教育工作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整体要求相结合,构建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工作方法体系。强化危机意识、全局意识,以更加宽泛的视野整合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相关的资源要素,拓展延伸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内涵。
3.2丰富教育方法单一,创新教育内容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新趋向,高校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同步创新,以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在引导学生将国家安全意识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增强学生与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作斗争的本领。充分运用第二课堂,及时组织开展以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为主题的讲座、调研与社会实践等,突破传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深度、维度、广度等方面的局限性,运用新形势下的新方法、新工具与新理念,充实大学生日常思维观念,同步培养其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效性[4]。
3.3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体,紧跟网络节奏
现代大学生处于蓬勃发展的网络新媒体社会,其中思潮观念的激烈碰撞,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且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综合成效密切相关。高校应深刻认知网络新媒体的“双刃剑”作用,趋利避害,更加积极主动地占据网络阵地,将网络新媒体转换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的重要工具,掌握舆论思想战场的主动权。充分整合充满正能量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新媒体资源,对其进行充分深入加工处理后,通过专题网站、校园网、院校公众号、云课堂等途径向学生推送,以鲜活的案例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国家安全素养。
3.4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打造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
强化突出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与各类专业可进行有效关联渗透,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精准把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内涵。以国家安全为主题,持续不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官微等载体,营造浓厚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氛围,建设基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校园文化长廊、教室文化与寝室文化等,使国家安全理念渗透进校园的各个角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夯实国家安全根基[5]。
4结语
综上所述,受传统固化教育模式与理念的束缚,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短板,不利于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高等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基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工作规则体系,细化完善海涵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提升国家安全素养,为国家安全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婷婷.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14):48-49.
[2]陈晓贤.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现状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28):48-49.
[3]李丹阳,张旭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J].文教资料,2020(21):105-107.
[4]秦晓华,李辽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2(9):22-25.
[5]曾维伦,赵鸿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