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对带状疱疹护理效果观察

黄波 王倩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 753000

摘要: 观察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2023年9月收治的带状疱疹病人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的方式,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结痂时间以及疱疹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3d、7d以及14d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带状疱疹病人进行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的护理方法,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痛苦,加快水疱的消退,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带状疱疹;护理;刮痧;耳穴压豆
DOI:10.12721/ccn.2024.15739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压力,免疫力下降,过度疲劳等原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活化,沿神经活跃,大量增殖,迁移至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主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病多见于春季和秋季,以成年人最多,其特征是聚集性红斑,沿着一条神经末梢聚集,伴有显著的神经疼痛。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治疗与护理,病人会感觉到非常强烈的疼痛,这会对病人的生活品质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是当今医学界所关心的一个课题。其临床表现为皮疹,神经痛,乏力,低烧,精神和身体都有明显的疼痛感,需要适当的护理。刮痧、外敷、耳穴埋豆等中医护理手法在带状疱疹的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减轻病人的疼痛,促进疱疹的消退有其独特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6月-2023年9月收治的带状疱疹病人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4.38±3.58)岁,受累面积(4.89±0.67)%,胸背部皮损11例,腰腹部皮损1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5.88±3.26)岁,受累面积(5.12±0.87)%,胸背部皮损13例,腰腹部皮损8例。入选标准:①诊断为带状疱疹;②研究对象为40-80岁;排除标准:①有刮痧及耳穴压豆禁忌症;②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③其它原因引起的病理性疼痛;④患有主要脏器原发疾患者;⑤伴有精神、精神方面的疾患。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甲钴胺及伐昔洛韦口服,局部外用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监控,对病人的皮疹和疼痛进行观察,并告诫病人不要去抓皮疹,要让皮损处保持干燥和清洁,穿上宽松的衣服,要让病人注意休息,不要太累,要注意清淡营养的饮食。

观察组给予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方式。(1)刮痧护理:备好刮削板和刮刮油,以太阳经沿经络进行刮痧,范围选肾小圆穴到肝面穴,同时配合承山,委中,承扶,逐步加大刮痧的力度,直至病人能忍受为止,每次按揉5分钟,以出痧,局部潮热,皮肤出血点为标志,每日3次,共14天。(2)耳穴压豆法:选择脾,肺,肝,胆,神门,肾上腺素,内分泌等穴位,选择王不留行的籽贴,适当固定在对应的穴位上,每穴3分钟,每天3-4次,每隔1天贴1次,连续14天。

1.3观察指标

(1)用 VAS 对干预前后3天、7天、14天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对比;(2) 观察治疗后症状好转的时间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7.0软件进行资料处理,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症状好转时间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结痂时间以及疱疹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症状好转时间对比(x̄±s,d)  

截图1737705435.png2.2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的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3d、7d以及14d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对比(x̄±s,分)

截图1737705446.png3.讨论

针对带状疱疹这一病症的中医病机,选择恰当的护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调理,可以有效地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驱散体内的热毒,从而减轻疼痛,加快康复进程。例如,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刺激特定的穴位,激发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反应。此外,结合中药内服外用的方法,可根据病情选用清热解毒、祛湿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采用敷贴、药浴等物理手段,以达到温通血脉、祛瘀散结的效果。刮痧是通过特殊的手法和刮痧器械,在中医的经络和穴位理论基础上,摩擦、刮动皮肤,从而达到祛邪排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这些中医护理措施的运用,不仅能弥补常规护理中的不足,还能够辅助提高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效果,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享受生活的美好。

我们研究发现,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结痂时间以及疱疹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3d、7d以及14d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总而言之,对带状疱疹病人进行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的护理方法,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痛苦,加快水疱的消退,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常利红;陈晓红;李帅祥;李霞;黄子真;黄健聪;张革化.CD8-~+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02)

[2]徐鑫铭;蔡纪堂;李静波;王俊杰;吴紫陆.温阳止涕汤治疗肺气虚寒型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02)

[3]胡伟妮;吴丽娟;李华丽;李敏;贺凤艳.中医体质辨证护理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心理状态、症状改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01)

[4]陈亚琼;纪婷.中医子午流注护理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心理体验及行为表现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1(24)

[5]贾禹;丁楠;陈娇娜.加速康复联合中医外治护理在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21(09)